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新闻学、新闻事业
--
新闻采访和报道
《纽约时报》涉华“PM2.5”报道的框架分析--兼谈中国对外传播策略转型
《光明日报》经济新闻报道变革研究(2009-2011)
《光明日报》教育新闻研究
中美财经新闻报道的文化差异研究
英语政治社论语篇中的评估语言研究
《华尔街日报》灾难新闻的叙事学分析--以日本大地震系列报道为例
西方媒体话语下的伊斯兰世界《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框架分析研究
中美预测性经济报道比较研究--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与《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对中国GDP的预测报道为例
英美媒体中中国民营跨国企业报道研究
中英主流媒体对北京/伦敦奥运会报道的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为例
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研究
《乔恩·斯图尔特每日秀》2012美国大选报道研究
我国报纸对维吾尔族的“他者化”叙事--以《人民日报》为例
民族主义事件报道背后的话语和框架--两岸三地媒体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研究
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及身份认同--以蒙古国与内蒙古蒙古族的文化交流及身份认同为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共卫生报道话语变迁研究--以血吸虫病、非典和H7N9事件为例
模糊限制语和增强语在中西英语经济新闻中的对比研究
中国大陆报刊媒体留守儿童报道的框架分析
身份认同与香港英文报纸对内地人形象建构研究
意识形态化的外媒涉华文化报道--对诺奖获得者莫言的报道研究
美国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构建--以《纽约时报》、《休斯敦纪事报》对姚明的报道为例
换届选举期间我国领导人在外媒中的形象演变
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以第十八次党代会报道为例
财经新闻的故事化报道研究
《南方都市报》广州房地产报道研究(2011-2013)
《南方周末》凶杀案报道的叙事学分析(2004-2012)
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导向研究--以《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为例
政府新闻报道策划研究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依法报道的困境及解决途径研究
社会转型期“争议性”人物报道价值取向研究--以《南方人物周刊》为例
朱启平战地通讯研究
党报评论从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的转型与实现--《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研究
《人民日报》“任仲平”言论特色研究
受众视角下的新华社奥运会体育新闻报道研究--再看2012年伦敦奥运会
《南方周末》环境版的报道框架分析
《纽约时报》2012年钓鱼岛事件报道的倾向研究
《纽约时报》对华环境形象建构研究(2000-2012)
衍变与融合:网络财经新闻的报道与传播研究--以2012年四大门户网站博鳌论坛财经新闻报道为例
网络视阈下的新闻报道语言研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机制研究
中国环境新闻报道研究--以《南方周末》和《中国环境报》1984-2012年的相关报道为例
道德缺失事件中的媒体报道方式研究--一个道德恐慌研究的视角
体育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BBC对伦敦奥运会的奥运报道为例
英语新闻实据性研究的主观化视角--以硬新闻软新闻为例
对《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南方周末》“天下”栏目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以VOA和CNN政治新闻报道为例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新闻报刊中房价报道的历时分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伦敦“奥运特刊”报道特色研究
《世界日报》“教育界”专栏教育问题报道的研究(1926-1936)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