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传染病
--
病毒性出血热
HIV-1感染者ILC3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和埃博拉病毒病的临床诊治
LE-PolyICLC在小鼠感染模型抗登革热Ⅱ型病毒的研究
3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三种病毒性出血热荧光与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高安市2005~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与疫苗接种影响因素分析
洪涝灾害事件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暴发的影响模式研究
肾综合征出血热10年间临床特点变迁及对应策略
新加坡登革热综合防控管理对广州的启示
邵阳和娄底两市环境因素和啮齿动物种群对汉坦病毒感染风险的影响
Th17细胞及IL-17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意义
基于单B细胞的汉坦病毒全人源中和单抗的研制
基于SEIHFCR模型的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实证研究
流行地区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阳性率和感染的危险因素
2003-2005年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
山东省莒南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时空动态分析
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初步分析
欧盟参与埃博拉危机救援的政治合法性分析
长春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及病原基因序列分析
2004-2013年中国登革热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制图
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病原学特征及病情相关细胞因子的初步研究
暴发性登革热合并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机制研究
登革病毒包膜EDⅢ蛋白中和抗体结合表位筛选与鉴定
登革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时空特点和登革热以及重症登革的病原学诊断、临床特点和预后预测分析
广州白纹伊蚊分布及与气象因素和登革热发病的关联性研究
潮州市登革热时空传播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登革病毒基因变异、病毒载量及机体固有免疫与登革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登革热不同基因型及登革与寨卡血清抗体交叉反应特征
登革热病的分子网络研究及中药治疗
2011-2015年中国登革热疫情时空分布特点及气象、蚊媒影响因素研究
景洪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机制初步研究
从抗击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比较中美全球卫生外交
广州登革热溯源、预警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研究
汉滩病毒感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及诱发炎症反应的机制
基于qRT-PCR建立评价Ⅱ型登革病毒抗体中和效应的微量中和试验方法
邵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时空分布研究
登革病毒血清抗体分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安徽省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回顾性研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糖蛋白、核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青岛市黄岛区肾综合症出血热的流行特征研究
登革热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临床分析
DENV-2感染的HUVECs与人CD4~+T细胞相互作用对主要粘附分子和抑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基于2014-2015年埃博拉疫情数据的统计建模与重要参数分析
环境变化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16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药疗效观察
埃博拉病毒等高致病性传染病假病毒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西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及宿主动物时空动态分析
河北省出血热疫区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基因型别及病原特征研究
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基于信息再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的应用
基于随机引物PCR的出血热病毒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陕西省汉滩病毒人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血清学特性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