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病毒性出血热论文

三种病毒性出血热荧光与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6页
    1.1 病毒性出血热的概况第13-14页
    1.2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的概况第14-16页
        1.2.1 CCHFV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第14-15页
        1.2.2 CCHFV的实验室检测第15-16页
    1.3 裂谷热的概况第16-18页
        1.3.1 RVFV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第17页
        1.3.2 RVFV的实验室检测第17-18页
    1.4 拉沙热的概况第18-19页
        1.4.1 LAV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第18-19页
        1.4.2 LAV的实验室检测第19页
    1.5 基因芯片技术的概况第19-21页
    1.6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第21-22页
    1.7 纳米金颗粒的概述第22-23页
    1.8 纳米金颗粒在基因芯片技术中的应用第23-24页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6-38页
    2.1 材料第26-27页
        2.1.1 质粒与病毒第26页
        2.1.2 主要试剂第26页
        2.1.3 耗材与设备第26-27页
    2.2 方法第27-38页
        2.2.1 实验技术路线第27页
        2.2.2 三种病毒基因序列的比对及人工合成第27页
        2.2.3 探针与引物的设计第27-28页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28-29页
        2.2.5 检测样本的提取第29-31页
        2.2.6 建立多重PCR体系第31-32页
        2.2.7 荧光基因芯片的制备第32-34页
        2.2.8 杂交条件的优化第34-35页
        2.2.9 可视化基因芯片的制备第35-36页
        2.2.10 特异性试验第36页
        2.2.11 敏感性试验第36-37页
        2.2.12 重复性试验第37-38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8-52页
    3.1 CCHFV、RVFV、LAV的目的基因合成结果第38-41页
    3.2 引物设计结果第41页
    3.3 探针设计结果第41-42页
    3.4 探针特异性评价第42-43页
    3.5 病毒cDNA的PCR鉴定第43页
    3.6 杂交条件的优化结果第43-45页
        3.6.1 杂交时间的优化结果第43-44页
        3.6.2 杂交温度的优化结果第44-45页
    3.7 荧光基因芯片杂交结果第45页
    3.8 可视化基因芯片杂交结果第45-46页
    3.9 两种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特异性验证结果第46-47页
    3.10 两种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灵敏性检测结果第47-50页
    3.11 两种基因芯片检测方法重复性验证结果第50-52页
第四章 讨论第52-57页
    4.1 两种基因芯片的比较分析第52页
    4.2 探针的设计影响检测的特异性和杂交效率第52-53页
    4.3 微阵列的制备第53页
    4.4 杂交试验的优化第53-54页
    4.5 标记系统影响杂交效率第54-55页
    4.6 检测结果的灵敏性分析第55-57页
第五章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7页
致谢第67-68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ALEN介导的foxo3a敲除小鼠和水牛源ALK6点突变转基因小鼠的表型研究
下一篇:北京油鸡不同阶段脂肪沉积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