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各种酒及其制造论文--葡萄酒、香槟酒论文

本土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主效QTL的定位及克隆鉴定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7页
    1.1 数量性状第15-19页
        1.1.1 数量性状的复杂性第15-16页
        1.1.2 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方法第16-19页
    1.2 酿酒酵母第19-21页
    1.3 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的研究现状第21-25页
        1.3.1 低温发酵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第21页
        1.3.2 低温对酿酒酵母的影响第21页
        1.3.3 酿酒酵母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第21-24页
        1.3.4 提高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的途径第24-25页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5-27页
        1.4.1 研究目的第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本土酿酒酵母的低温耐受性的研究第27-36页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27-28页
        2.1.1 菌株第27-28页
        2.1.2 培养基第28页
        2.1.3 试剂与溶液第28页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8页
    2.2 试验方法第28-29页
        2.2.1 酿酒酵母的生长能力鉴定第28-29页
        2.2.2 酿酒酵母的发酵能力鉴定第2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2.3.1 酿酒酵母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生长能力第29-31页
        2.3.2 酿酒酵母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发酵能力第31-34页
    2.4 讨论第34页
    2.5 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低温耐受性极端表型单倍体亲本的筛选及缺陷型菌株的构建第36-55页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36-39页
        3.1.1 菌株第36-37页
        3.1.2 质粒第37页
        3.1.3 培养基第37-38页
        3.1.4 试剂与溶液第38-39页
        3.1.5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9页
    3.2 试验方法第39-46页
        3.2.1 二倍体菌株HO基因的敲除第39-43页
        3.2.2 单倍体酵母菌株的获得第43-44页
        3.2.3 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的测定第44页
        3.2.4 营养缺陷型单倍体亲本菌株的构建第44-4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3.3.1 二倍体酵母菌株HO基因的敲除第46-48页
        3.3.2 单倍体的获得第48-49页
        3.3.3 低温耐受表型极端单倍体亲本的筛选第49-50页
        3.3.4 营养缺陷型单倍体亲本菌株的构建第50-52页
        3.3.5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及其低温耐受性分析第52-53页
    3.4 讨论第53-54页
        3.4.1 Cre-loxP重组系统在酵母的多基因敲除中的应用第53页
        3.4.2 通过敲除二倍体酵母的HO基因获得交配型稳定的单倍体后代第53-54页
    3.5 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QTL的定位第55-67页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55-56页
        4.1.1 菌株第55页
        4.1.2 培养基第55-56页
        4.1.3 试剂与溶液第56页
        4.1.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6页
    4.2 试验方法第56-59页
        4.2.1 F2 分离群体的构建第56-57页
        4.2.2 子代极端混池的构建第57页
        4.2.3 QTL分析第57-59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9-64页
        4.3.1 F2 分离群体的构建及子代极端混池的获得第59-60页
        4.3.2 测序数据分析第60-61页
        4.3.3 SNP的检测与注释第61-62页
        4.3.4 QTL定位第62-64页
    4.4 讨论第64-66页
        4.4.1 SNP标记是定位酵母数量性状QTL的常用工具第64页
        4.4.2 BSA方法在酿酒酵母数量性状研究中的应用第64-66页
    4.5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候选基因的克隆与鉴定第67-90页
    5.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67-69页
        5.1.1 菌株与质粒第67-68页
        5.1.2 培养基第68页
        5.1.3 试剂与溶液第68-69页
        5.1.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69页
    5.2 试验方法第69-79页
        5.2.1 基因敲除第69-72页
        5.2.2 相互半合子分析(RHA,reciprocal hemizygosity analysis)第72-73页
        5.2.3 候选基因编码区和上游基因调控区的序列分析第73页
        5.2.4 等位基因替换第73-77页
        5.2.5 NAT1、YOR365C基因的突变位点在其他酿酒酵母菌株中的存在情况第77页
        5.2.6 QTN的鉴定第77-78页
        5.2.7 本土酿酒酵母菌株NX9412低温耐受能力的改善第78-79页
        5.2.8 蛋白结构域的预测第7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9-87页
        5.3.1 IV染色体上QTL基因的鉴定第79-81页
        5.3.2 XV染色体上QTL基因的鉴定第81-82页
        5.3.3 两亲本NAT1、YOR365C基因的序列差异分析第82-83页
        5.3.4 NAT1、YOR365C等位基因的替换第83-85页
        5.3.5 NAT1、YOR365C的非同义突变位点在其他酿酒酵母菌株的存在情况第85-86页
        5.3.6 QTN的鉴定第86页
        5.3.7 本土酿酒酵母菌株NX9412低温耐受能力的改善第86-87页
        5.3.8 YOR365C蛋白的结构域的预测第87页
    5.4 讨论第87-89页
        5.4.1 NAT1、YOR365C是控制本土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的主效基因第87-88页
        5.4.2 从QTL到QTN的发展是数量性状解析的重大突破第88-89页
    5.5 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90-92页
    6.1 结论第90页
    6.2 创新点第90页
    6.3 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3页
附录第103-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个人简历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包铁纯镁室温等径角挤压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酸面团细菌多样性、产细菌素乳酸菌分离及RtcR蛋白激活rtcBA操纵子转录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