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酸面团细菌多样性、产细菌素乳酸菌分离及RtcR蛋白激活rtcBA操纵子转录机制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6-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39页
    1.1 酸面团第18-19页
        1.1.1 酸面团的种类第18页
        1.1.2 酸面团的细菌多样性第18页
        1.1.3 细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2 细菌素第19-23页
        1.2.1 乳酸菌细菌素的种类第19-20页
        1.2.2 产细菌素的乳酸菌种类第20-21页
        1.2.3 细菌素的作用机制第21-22页
        1.2.4 抗细菌素的作用机制第22-23页
    1.3 细菌基因转录调控研究进展第23-33页
        1.3.1 转录调控元件第23-25页
        1.3.2 bEBPs信号传导机制第25-28页
        1.3.3 bEBPs的种类第28-31页
        1.3.4 bEBPs的结构第31-33页
    1.4 RtcR蛋白激活rtcBA操纵子转录相关研究第33-36页
        1.4.1 rtcBA操纵子的功能第33-34页
        1.4.2 bEBPs激活σ~(54)因子转录的过程第34-35页
        1.4.3 RtcR蛋白的相关研究第35-36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6-37页
    1.6 研究内容第37页
    1.7 技术路线第37-39页
第二章 酸面团细菌多样性第39-54页
    2.1 试验材料第39-40页
        2.1.1 样品采集第39页
        2.1.2 主要试剂第39-40页
        2.1.3 主要设备和仪器第40页
    2.2 试验方法第40-41页
        2.2.1 酸面团的理化特性第40页
        2.2.2 酸面团细菌多样性分析第40页
        2.2.3 酸面团细菌多样性与代谢途径的差异分析第40-41页
        2.2.4 数据分析第41页
        2.2.5 数据共享第4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1-52页
        2.3.1 酸面团理化特性第41-43页
        2.3.2 测序覆盖率和细菌多样性估计第43-44页
        2.3.3 酸面团的细菌多样性第44-46页
        2.3.4 30个酸面团共有OTU分析第46-48页
        2.3.5 不同地区酸面团细菌多样性的差异第48页
        2.3.6 确立引起酸面团细菌多样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第48-51页
        2.3.7 中国酸面团细菌功能代谢多样性第51-52页
        2.3.8 酸面团采集地、理化特性、细菌多样性和代谢途径间的相关性第52页
    2.4 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酸面团中产细菌素乳酸菌的分离第54-61页
    3.1 试验材料第54-55页
        3.1.1 乳酸菌分离源第54页
        3.1.2 试验菌株第54页
        3.1.3 主要试剂第54页
        3.1.4 主要培养基第54页
        3.1.5 主要设备和仪器第54-55页
    3.2 试验方法第55-56页
        3.2.1 酸面团中乳酸菌的分离第55页
        3.2.2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分离第55-56页
        3.2.3 最佳硫酸铵饱和度和最佳抑菌效果菌株的确定第56页
        3.2.4 菌种鉴定第56页
        3.2.5 抑菌谱的测定第5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6-60页
        3.3.1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分离第56-57页
        3.3.2 最佳抑菌效果菌株的确定及菌种鉴定第57-58页
        3.3.3 抑菌谱的测定第58-60页
    3.4 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RtcR蛋白、IHF蛋白和σ~(54)因子的克隆表达与纯化第61-86页
    4.1 试验材料第61-64页
        4.1.1 试验菌株及质粒第61页
        4.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第61-63页
        4.1.3 试验主要设备和仪器第63-64页
    4.2 试验方法第64-74页
        4.2.1 RtcR蛋白基因的克隆第64-67页
        4.2.2 RtcR蛋白、IHF蛋白和σ~(54)因子的表达与纯化第67-7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4-85页
        4.3.1 RtcR蛋白基因的克隆第74-76页
        4.3.2 RtcR蛋白、IHF蛋白和σ~(54)因子的纯化第76-85页
    4.4 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RtcR蛋白激活rtcBA操纵子转录机制第86-113页
    5.1 试验材料第86-87页
        5.1.1 试验用蛋白第86页
        5.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第86页
        5.1.3 主要设备和仪器第86-87页
    5.2 试验方法第87-98页
        5.2.1 RtcR蛋白体外激活rtcBA启动子转录试验第87-89页
        5.2.2 Full length RtcR和?CARF-RtcR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第89-90页
        5.2.3 ?CARF-RtcR蛋白与rtcBA启动子亲和力常数Kd的测定第90-94页
        5.2.4 IHF蛋白与194 bp rtcBA启动子亲和力常数Kd测定第94-95页
        5.2.5 透射电镜观察?CARF-RtcR蛋白多聚体的形成第95-96页
        5.2.6 ?CARF-RtcR蛋白基础ATP酶水解速率的测定第96-97页
        5.2.7 ?CARF-RtcR蛋白与转录调控因子σ~(54)蛋白的复合物形成第97-9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8-111页
        5.3.1 RtcR体外转录试验第98-100页
        5.3.2 full length RtcR蛋白和?CARF-RtcR蛋白的存在形式第100-103页
        5.3.3 ?CARF-RtcR与rtcBA启动子亲和力常数Kd测定第103-106页
        5.3.4 IHF蛋白与194 bp rtcBA启动子亲和力常数Kd测定第106-107页
        5.3.5 电镜观察负染?CARF-RtcR蛋白多聚体的形成第107-109页
        5.3.6 ?CARF-RtcR蛋白的基础ATP酶水解速率测定第109-110页
        5.3.7 ?CARF-RtcR蛋白与σ~(54)因子的复合物形成第110-111页
    5.4 小结第111-113页
第六章 RtcR蛋白的结构解析第113-134页
    6.1 试验材料第113-114页
        6.1.1 试验质粒第113页
        6.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第113页
        6.1.3 试验主要设备和仪器第113-114页
    6.2 试验方法第114-119页
        6.2.1 天然?CARF-RtcR蛋白(Native?CARF-RtcR)结晶第114-116页
        6.2.2 重金属浸泡?CARF-RtcR蛋白晶体第116-118页
        6.2.3 硒代蛋氨酸?CARF-RtcR蛋白结晶第118-119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19-133页
        6.3.1 天然?CARF-RtcR蛋白结晶第119-121页
        6.3.2 天然?CARF-RtcR蛋白晶体的鉴定及检测第121-122页
        6.3.3 天然?CARF-RtcR蛋白结晶条件的优化第122-123页
        6.3.4 天然?CARF-RtcR蛋白晶体衍射及三维结构解析第123-125页
        6.3.5 重金属浸泡?CARF-RtcR蛋白晶体第125-126页
        6.3.6 硒代蛋氨酸法解析?CARF-RtcR蛋白结构第126-133页
    6.4 小结第133-134页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134-136页
    7.1 结论第134页
    7.2 创新点第134-135页
    7.3 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本土酿酒酵母低温耐受性主效QTL的定位及克隆鉴定
下一篇:低温等离子体灭活苹果汁中耐高渗酵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