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简介 | 第11页 |
2 生物被膜的定义及特点 | 第11-12页 |
2.1 生物被膜的定义 | 第11页 |
2.2 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 | 第11页 |
2.3 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因素 | 第11-12页 |
2.4 生物被膜的危害 | 第12页 |
2.5 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 | 第12页 |
3 水产品消费情况 | 第12页 |
4 展望 | 第12-13页 |
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情况分析 | 第14-23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1 材料 | 第15页 |
1.1 菌株 | 第15页 |
1.2 材料与试剂 | 第15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1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5-16页 |
2.1 鱼鳞材料的处理 | 第15页 |
2.2 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的活化 | 第15页 |
2.3 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 第15-16页 |
2.4 生物被膜的检测 | 第16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1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6-21页 |
3.1 副溶血性弧菌在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动态过程 | 第16-18页 |
3.2 大肠杆菌在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动态过程 | 第18-19页 |
3.3 不同温度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情况 | 第19-20页 |
3.4 不同温度条件下大肠杆菌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情况 | 第20-21页 |
4 总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酸性电解水对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清除研究 | 第23-32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1 材料 | 第24页 |
1.1 菌株 | 第24页 |
1.2 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1 鱼鳞材料的处理 | 第24页 |
2.2 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的活化 | 第24页 |
2.3 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 第24页 |
2.4 酸性电解水的制备 | 第24页 |
2.5 酸性电解水对鱼鳞表面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清除 | 第24页 |
2.6 生物被膜的检测 | 第24页 |
2.7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3.1 酸性电解水和无菌自来水的理化特性 | 第24-25页 |
3.2 酸性电解水对鱼鳞表面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 | 第25-30页 |
4 总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中细菌粘附能力差异的研究 | 第32-37页 |
引言 | 第32页 |
1 材料 | 第3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2.1 鱼鳞材料的处理 | 第32页 |
2.2 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的活化 | 第32页 |
2.3 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 第32页 |
2.4 用无自来水对生物被膜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 | 第32页 |
2.7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鱼鳞表面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内细菌的粘附能力 | 第32-33页 |
2.8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1 不同处理方式下无菌自来水对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 | 第33-35页 |
3.1.1 不同处理方式下无菌自来水对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 | 第33-35页 |
3.1.2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在吸附表面的粘附能力 | 第35页 |
3.2 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副溶血性弧菌在鱼鳞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的动态过程中粘附能力的变化 | 第35-36页 |
4 总结 | 第36-37页 |
全文总结 | 第37-38页 |
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