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 第11-14页 |
1.1.1. 中国民航国际航线合作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2. 中国民航国际航线合作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 民航业相关专业术语及概念 | 第14页 |
2.1.1. 民航运营及收益管理相关概念 | 第14页 |
2.2. 全球化合作模式评价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2.1. 彭氏框架 | 第14-15页 |
2.2.2. 战略合作理论 | 第15-17页 |
第3章. 民航业合作的必要性——多维特征 | 第17-21页 |
3.1. 航空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第17-18页 |
3.1.1. 除了重资产还低利润 | 第17页 |
3.1.2. 航空运输业具有规模经济性 | 第17页 |
3.1.3. 航空业具有密度经济性 | 第17-18页 |
3.1.4. 航空网络经济性 | 第18页 |
3.2. 航空业的社会经济特征 | 第18-19页 |
3.2.1. 经济发展协同性特征 | 第18页 |
3.2.2. 国际性与大系统性特征 | 第18页 |
3.2.3. 经营环境特征——环境依赖度高 | 第18-19页 |
3.2.4. 市场竞争特征——难以差异化竞争 | 第19页 |
3.2.5. 准军事性约束 | 第19页 |
3.2.6. 社会效益约束 | 第19页 |
3.3. 民航业多维特征对经营模式的影响 | 第19-21页 |
3.3.1. 民航业的核心困境 | 第19-20页 |
3.3.2. 民航业通过合作解决发展困境 | 第20-21页 |
第4章. 全球航空业国际航线合作模式 | 第21-30页 |
4.1. 基础模式:客票联运 | 第22页 |
4.1.1. 内涵 | 第22页 |
4.1.2. 利益与优势 | 第22页 |
4.1.3. 问题与弊端 | 第22页 |
4.2. 代号共享模式 | 第22-24页 |
4.2.1. 内涵 | 第22-23页 |
4.2.2. 利益与优势 | 第23页 |
4.2.3. 问题与弊端 | 第23-24页 |
4.3. 航空联盟模式 | 第24-26页 |
4.3.1. 内涵 | 第24-25页 |
4.3.2. 利益与优势 | 第25-26页 |
4.3.3. 问题与弊端 | 第26页 |
4.4. 航线联营合作模式 | 第26-30页 |
4.4.1. 内涵 | 第26页 |
4.4.2. 国际航线联营的前提 | 第26-29页 |
4.4.3. 利益与优势 | 第29-30页 |
4.4.4. 问题与弊端 | 第30页 |
第5章. 当前全球民航业主流合作模式的评价 | 第30-34页 |
5.1. 国际合作模式分析依据理论 | 第30-32页 |
5.1.1. 基于制度的观点 | 第31页 |
5.1.2. 基于资源的观点 | 第31-32页 |
5.2. 当前国际合作中的问题 | 第32-34页 |
5.2.1. 制度互动的问题 | 第32-33页 |
5.2.2. 组织性资源能力不足 | 第33-34页 |
5.2.3. 价值性、稀缺性资源变化带来的威胁 | 第34页 |
第6章. 中国航空公司国际化合作模式分析 | 第34-40页 |
6.1. 中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线合作现状 | 第34-37页 |
6.1.1. 中国航空公司的代号共享合作现状 | 第34-35页 |
6.1.2. 中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空联盟合作现状 | 第35-36页 |
6.1.3. 中国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联营现状 | 第36-37页 |
6.2. 中国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 第37-40页 |
第7章. 中国民航业国际航线合作选择 | 第40-44页 |
7.1. 中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线合作的核心目标及原则 | 第40-41页 |
7.1.1. 核心目标 | 第40页 |
7.1.2. 合作原则 | 第40-41页 |
7.2. 结论 | 第41页 |
7.3. 联营合作模式的具体操作 | 第41-44页 |
7.3.1. 合作前提 | 第41页 |
7.3.2. 合作原则 | 第41-42页 |
7.3.3. 国际航线联营合作步骤 | 第42-43页 |
7.3.4. 联营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