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类”语气副词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语气副词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对外汉语语气副词教学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必然类”语气副词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2 “必然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句法、语用研究 | 第16-34页 |
2.1 “必然类”语气副词的语义研究 | 第16-22页 |
2.1.1 词典释义 | 第16-18页 |
2.1.2 语义特征 | 第18-22页 |
2.2 必然类语气副词的句法研究 | 第22-29页 |
2.2.1 句法位置 | 第22-25页 |
2.2.2 词语搭配 | 第25-29页 |
2.3 “必然类”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研究 | 第29-34页 |
2.3.1 适用语体 | 第29-30页 |
2.3.2 表达功能 | 第30-34页 |
3 留学生习得“必然类”语气副词的偏误分析 | 第34-42页 |
3.1 遗漏 | 第35-37页 |
3.1.1 遗漏“必然类”语气副词 | 第35-36页 |
3.1.2 遗漏能愿动词 | 第36-37页 |
3.2 误加 | 第37-39页 |
3.2.1 误加“必然类”语气副词 | 第37-38页 |
3.2.2 误加不能搭配的成分 | 第38-39页 |
3.3 错序 | 第39-40页 |
3.4 误用 | 第40-41页 |
3.5 拼写错误 | 第41页 |
3.6 混用 | 第41-42页 |
4 “必然类”语气副词的偏误原因分析 | 第42-50页 |
4.1 母语负迁移 | 第42-43页 |
4.2 目的语知识掌握不全面 | 第43-45页 |
4.2.1 词义理解不足 | 第44页 |
4.2.2 用法规则掌握不完整 | 第44页 |
4.2.3 教师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4.3 学习策略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 教材编排的问题 | 第46-50页 |
4.4.1 词语注释的问题 | 第46-47页 |
4.4.2 练习设计不足 | 第47页 |
4.4.3 复现次数不合理 | 第47-50页 |
5 “必然类”语气副词的教学策略 | 第50-66页 |
5.1 教学建议 | 第50-56页 |
5.1.1 加强语音训练 | 第50页 |
5.1.2 循序渐进,分阶段教学 | 第50-52页 |
5.1.3 结合情境进行教学 | 第52-53页 |
5.1.4 提高复现率,合理设计练习 | 第53-54页 |
5.1.5 加强词义之间辨析 | 第54-56页 |
5.2 “一定”的个案教学设计 | 第56-66页 |
5.2.1 语言点的导入 | 第56-57页 |
5.2.2 词语讲解 | 第57-58页 |
5.2.3 用法搭配 | 第58-61页 |
5.2.4 近义词辨析 | 第61-64页 |
5.2.5 练习设计 | 第64-66页 |
6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