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的偏误考察与教学对策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 第11页 |
| 三、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1-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汉语离合词的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 第一节 汉语离合词的本体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一、汉语离合词的性质研究 | 第13-14页 |
| 二、汉语离合词的界定标准、分类与语用研究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离合词教学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偏误分析 | 第16-17页 |
| 二、汉语离合词的教学研究 | 第17页 |
| 第三节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第四节 汉语离合词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汉语离合词概述 | 第20-31页 |
| 第一节 离合词的概念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汉语离合词的分类 | 第21-22页 |
| 一、动宾式离合词(VO型离合词) | 第21页 |
| 二、动补式离合词(VC型离合词) | 第21页 |
| 三、主谓式离合词(SP型离合词)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离合词的特点 | 第22-24页 |
| 一、扩展前后的意义不变 | 第22页 |
| 二、扩展的有限性 | 第22页 |
| 三、离合词是双音节合成词 | 第22-23页 |
| 四、离合词的表达作用 | 第23页 |
| 五、离合词的语用原则 | 第23-24页 |
| 第四节 汉语离合词“合”的用法 | 第24-25页 |
| 第五节 汉语离合词离析用法 | 第25-30页 |
| 一、动宾式离合词的离析 | 第25-29页 |
| 二、动补式离合词的离析 | 第29页 |
| 三、主谓式离合词的离析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离合词的偏误类型分析 | 第31-46页 |
| 第一节 越南学生使用汉语离合词的偏误情况调查 | 第31-39页 |
| 一、研究基础 | 第31页 |
| 二、调查目的、对象和设计 | 第31-33页 |
| 三、调查结果 | 第33-39页 |
| 第二节 偏误类型与分析 | 第39-45页 |
| 一、错序 | 第39-43页 |
| 二、误加 | 第43-44页 |
| 三、遗漏 | 第44页 |
| 四、误用 | 第44-45页 |
| 五、杂糅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离合词的偏误原因分析 | 第46-54页 |
| 第一节 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 | 第46-50页 |
| 一、用动态助词“了、着、过”扩展偏误 | 第46-47页 |
| 二、用补语扩展的偏误 | 第47-48页 |
| 三、用定语扩展的偏误 | 第48-49页 |
| 四、倒装的偏误 | 第49页 |
| 五、词性的偏误 | 第49-50页 |
| 第二节 受到目的语的干扰 | 第50页 |
| 第三节 教师讲解不充分 | 第50-51页 |
| 第四节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 第51页 |
| 第五节 教材编写的欠缺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离合词的教学对策 | 第54-70页 |
| 第一节 越南学生汉语离合词的教学策略 | 第54-58页 |
| 一、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 第54-55页 |
| 二、加强汉越语对比 | 第55页 |
| 三、对学生偏误进行纠错 | 第55-56页 |
| 四、改善教学方法 | 第56-57页 |
| 五、改进教材编写 | 第57-58页 |
| 第二节 越南学生汉语离合词课堂教学设计 | 第5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结语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附录 | 第76-89页 |
| 后记 | 第89-90页 |
| 个人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