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教学法、教学工作论文

外国学生汉语副词“曾经”和“已经”的习得特点与偏误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缘由第11-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1 “曾经”与“已经”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时间副词在对外汉语方面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对外汉语中关于习得特点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语料来源第15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5-17页
2 “曾经”和“已经”的语法对比第17-23页
    2.1 “曾经”和“已经”的语义分析第17-19页
        2.1.1 “已经”的语义分析第17-18页
        2.1.2 “曾经”的语义分析第18-19页
    2.2 “曾经”和“已经”的句法分析第19-21页
        2.2.1 与动态助词“了”、“过”的搭配第19-20页
        2.2.2 修饰其他成分的情况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3页
3 “曾经”和“已经”在汉语教材中的编排情况第23-28页
    3.1 “曾经”和“已经”在教学大纲中的情况第23页
    3.2 “曾经”和“已经”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第23-25页
        3.2.1 《成功之路》系列教材(共16册)第23-24页
        3.2.2 《博雅汉语》(共8册)第24页
        3.2.3 《当代中文》(共4册)第24页
        3.2.4 《新实用汉语》(共6册)第24-25页
    3.3 “曾经”和“已经”的练习设计第25页
    3.4 关于“曾经”和“已经”的教学安排的分析第25-26页
    3.5 本章小结第26-28页
4 “曾经”和“已经”的习得特点第28-44页
    4.1 “曾经”的习得分析第28-33页
        4.1.1 “曾经”的语义习得分析第29-30页
        4.1.2 “曾经”的结构习得分析第30-33页
    4.2 “已经”的习得分析第33-38页
        4.2.1 “已经”的语义习得分析第34-35页
        4.2.2 “已经”的结构习得分析第35-38页
    4.3 “曾经”和“已经”的习得对比分析第38-44页
        4.3.1 “曾经”和“已经”的语义习得对比分析第39-40页
        4.3.2 “曾经”和“已经”的结构习得对比分析第40-44页
5 “曾经”和“已经”的偏误类型及成因分析第44-62页
    5.1 调查对象第44页
    5.2 调查内容第44-45页
    5.3 实施调查步骤第45页
    5.4 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及分析第45-51页
        5.4.1 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第45-47页
        5.4.2 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第47-51页
    5.5 外国学生“曾经”和“已经”的偏误类型分析第51-57页
        5.5.1 遗漏第51-53页
        5.5.2 误加第53-54页
        5.5.3 误代第54-56页
        5.5.4 错序第56-57页
    5.6 外国学生“曾经”和“已经”的偏误成因分析第57-62页
        5.6.1 外国学生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第57-58页
        5.6.2 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第58-59页
        5.6.3 回避策略第59-60页
        5.6.4 对外汉语教师的因素第60页
        5.6.5 教材编写的不足第60-62页
6 “曾经”和“已经”的教学建议第62-67页
    6.1 “曾经”和“已经”的教学方法第62-64页
        6.1.1 图表法第62-63页
        6.1.2 游戏法第63页
        6.1.3 对比分析法第63-64页
    6.2 对教师的建议第64-65页
    6.3 对学生的建议第65页
    6.4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第65-67页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化吸附材料去除水中BPA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塞尔维亚—意大利中小学中国文化教学初探--以贝尔格莱德地区和托斯卡纳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