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1-31页 |
1.1 概述 | 第11-16页 |
1.1.1 乳酸菌简介 | 第11-14页 |
1.1.2 魏斯氏菌与食窦魏斯氏菌 | 第14-16页 |
1.2 乳酸菌的胞外多糖 | 第16-25页 |
1.2.1 细菌及乳酸菌EPS | 第16-18页 |
1.2.2 EPS的分类及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1.2.3 EPS的特性及功能 | 第19-21页 |
1.2.4 乳酸菌EPS的合成及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1.3 葡聚糖dextran | 第25-29页 |
1.3.1 葡聚糖dextran的结构分析 | 第25-29页 |
1.3.2 葡聚糖dextran的主要应用 | 第29页 |
1.4 本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3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31页 |
2.1.2 化学药品与仪器 | 第31页 |
2.1.3 培养基 | 第31-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43页 |
2.2.1 W. cibaria 27的培养及生长情况测定 | 第32-33页 |
2.2.2 EPS的提取和纯化 | 第33-34页 |
2.2.3 L9正交实验设计方法 | 第34-36页 |
2.2.4 扫描电镜(SEM) | 第36-37页 |
2.2.5 Weissella cibaria 27细胞疏水性的测定 | 第37页 |
2.2.6 培养液黏度的测定 | 第37页 |
2.2.7 代谢物的测定 | 第37-38页 |
2.2.8 Weissella cibaria 27抑菌能力的测定 | 第38页 |
2.2.9 EPS总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 第38-40页 |
2.2.10 EPS的分子量 | 第40-42页 |
2.2.11 EPS单糖组分的测定 | 第42页 |
2.2.12 EPS的结构 | 第42-43页 |
第三章 Weissella cibaria 27胞外多糖产量的优化 | 第43-53页 |
3.1 产EPS菌株的筛选 | 第43-46页 |
3.1.1 蔗糖对不同乳酸菌菌株EPS产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3.1.2 其他添加物对魏斯氏乳酸菌EPS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 多因子对EPS产量的影响 | 第46-51页 |
3.2.1 温度对EPS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2 pH值对EPS产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3 培养时长对EPS产量的影响 | 第49页 |
3.2.4 蔗糖浓度对EPS产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Weissella cibaria 27生长及特性研究 | 第53-69页 |
4.1 温度及蔗糖添加对W. cibaria 27生长及特性的影响 | 第53-60页 |
4.1.1 温度对W. cibaria 27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2 蔗糖添加对W. cibaria 27的影响 | 第54-60页 |
4.2 W. cibaria 27对不同糖的代谢情况 | 第60-63页 |
4.3 W. cibaria 27的抑菌功能 | 第63-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Weissella cibaria 27胞外多糖的分析 | 第69-79页 |
5.1 EPS的总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 第69-70页 |
5.1.1 EPS的总糖含量 | 第69页 |
5.1.2 EPS的蛋白质含量 | 第69-70页 |
5.2 EPS单糖组成 | 第70-71页 |
5.3 EPS结构分析 | 第71-76页 |
5.4 EPS分子量 | 第76-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附录 | 第91-93页 |
附录一 实验主要药品清单 | 第91-92页 |
附录二 实验主要仪器 | 第92-93页 |
致谢语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