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2-14页 |
第一章 “V下来”的句法分析 | 第14-22页 |
1.1 处所宾语的位置 | 第14-16页 |
1.2 非处所宾语的位置 | 第16-19页 |
1.2.1 后宾式 | 第16-17页 |
1.2.2 中宾式 | 第17页 |
1.2.3 前宾式 | 第17-18页 |
1.2.4 “把”字式 | 第18-19页 |
1.3 “V下来”的句法功能 | 第19-22页 |
1.3.1 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 | 第19-20页 |
1.3.2 充当定语 | 第20页 |
1.3.3 连谓结构 | 第20页 |
1.3.4 充当补语 | 第20-22页 |
第二章 “V+下来”的语义分析 | 第22-30页 |
2.1 空间域和时间域 | 第22页 |
2.2 趋向补语“下来”的语义指向 | 第22-23页 |
2.3 “下来”的语义 | 第23-28页 |
2.3.1 “下来”的趋下义 | 第24-26页 |
2.3.2 “下来”的脱离义 | 第26-27页 |
2.3.3 “下来”的持续义 | 第27页 |
2.3.4 “下来”的实现义 | 第27-28页 |
2.4 “下来”语义扩展路径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动词、形容词与“下来”的组配 | 第30-38页 |
3.1 能进入“V下来”格式的动词及组配结果 | 第30-36页 |
3.1.1 能进入“V下来a”格式的动词及组配结果 | 第30-31页 |
3.1.2 能进入“V+下来b”格式的动词及组配结果 | 第31-32页 |
3.1.3 能进入“V+下来c”格式的动词及组配结果 | 第32-33页 |
3.1.4 能进入“V+下来d”格式的动词及组配结果 | 第33-34页 |
3.1.5 能进入“V+下来e”格式的动词及组配结果 | 第34-35页 |
3.1.6 能进入“V+下来f”格式的动词及组配结果 | 第35-36页 |
3.2 能进入“A+下来”格式的形容词及组配结果 | 第36页 |
3.3 “V下来”语义特点 | 第36-38页 |
第四章 “V下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 第38-48页 |
4.1 “V下来”的偏误类型及来源分析 | 第38-44页 |
4.1.1 “V下来”的偏误类型 | 第38-44页 |
4.1.2 “V下来”的偏误来源分析 | 第44页 |
4.2 “V下来”的教学策略 | 第44-48页 |
4.2.1 “V下来”的教学建议 | 第45页 |
4.2.2 “V下来”的教学步骤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