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色素论文

酱油焦糖色素及油溶性焦糖色素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专有名词缩写中英对照表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焦糖色素分类及研究进展第13-17页
        1.1.1 焦糖色素主要评价指标第13-14页
        1.1.2 焦糖产品质量水平第14-15页
        1.1.3 焦糖色素生产方法第15-16页
        1.1.4 焦糖色素后期处理方法第16页
        1.1.5 4-甲基咪唑的隐患第16-17页
    1.2 焦糖色素生产原理——非酶褐变第17-19页
        1.2.1 美拉德反应第17-19页
        1.2.2 焦糖化反应第19页
    1.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原理与应用第19-21页
    1.4 论文选题意义第21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1.5.1 酱油焦糖色素制备工艺第21-22页
        1.5.2 焦糖色素产品与市售焦糖色素的性质研究第22页
        1.5.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制备油溶性焦糖色素第22页
        1.5.4 油溶性焦糖色素结构初探第22-23页
第二章 酱油焦糖色素(Ⅰ)制备工艺的优化第23-41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3-24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3-24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4页
    2.2 试验方法第24-27页
        2.2.1 焦糖色素的制备工艺第24页
        2.2.2 焦糖色素色率的测定第24-25页
        2.2.3 焦糖色素红色指数的测定第25页
        2.2.4 焦糖色素耐盐性的测定第25页
        2.2.5 麦芽糊精 DE 值的测定第25-26页
        2.2.6 麦芽糊精种类对焦糖色素的影响第26页
        2.2.7 焦糖色素单因素实验第26-27页
        2.2.8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第2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7-40页
        2.3.1 麦芽糊精种类对对焦糖色素品质的影响第27-28页
        2.3.2 焦糖色素单因素试验结果第28-32页
        2.3.3 响应曲面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第32-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比较焦糖色素(Ⅰ)与市售产品的理化性质第41-50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41-42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41-42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42页
    3.2 试验方法第42-44页
        3.2.1 焦糖色素的制备第42页
        3.2.2 色率的测定第42页
        3.2.3 红色指数的测定第42-43页
        3.2.4 黄色指数的测定第43页
        3.2.5 耐盐性的测定第43页
        3.2.6 pH 值的测定第43页
        3.2.7 4-甲基咪唑的含量测定第43-4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4-49页
        3.3.1 市售焦糖色素与产品特性对比第44-47页
        3.3.2 4-甲基咪唑分析第47-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油溶性焦糖色素工艺第50-64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0-51页
        4.1.1 材料与试剂第50-51页
        4.1.2 仪器与设备第51页
    4.2 试验方式第51-54页
        4.2.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方法第51-52页
        4.2.2 色率的测定第52-53页
        4.2.3 红色指数的测定第53页
        4.2.4 黄色指数的测定第53页
        4.2.5 油溶性的测定第53页
        4.2.6 抗氧化能力指数 ORAC 值的测定第53-5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4-63页
        4.3.1 最佳萃取条件优化第54-60页
        4.3.2 焦糖色素的油溶性第60页
        4.3.3 焦糖色素的抗氧化性第60-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精馏焦糖色素的结构分析第64-71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64-65页
        5.1.1 材料与试剂第64页
        5.1.2 仪器与设备第64-65页
    5.2 试验方式第65页
        5.2.1 样品制备方法第65页
        5.2.2 GC 条件第65页
        5.2.3 质谱条件第6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5-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4页
    6.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72页
    6.3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件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柚子加工过程的褐变研究
下一篇:静电纺聚合物/肉桂精油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