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 大豆中主要的营养物质 | 第11-13页 |
·蛋白质 | 第11-12页 |
·碳水化合物 | 第12-13页 |
·脂类 | 第13页 |
·其它成分 | 第13页 |
2 大豆中的植酸 | 第13-20页 |
·植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分布特点 | 第13-15页 |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 | 第15-17页 |
·植酸的降解机理 | 第17-18页 |
·植酸的降解技术 | 第18-20页 |
3 大豆芽菜的营养价值 | 第2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9页 |
第二章 植酸测定方法优化 | 第29-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大豆芽菜烘干处理条件优化 | 第31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32页 |
·大豆中植酸的纯化 | 第32-33页 |
·大豆中植酸的消化方法 | 第33-35页 |
·电炉消化方法 | 第33-34页 |
·消化炉消化方法 | 第34-35页 |
·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35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35页 |
3 大豆烘干条件优化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第三章 NaHCO_3浸泡对大豆芽菜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39-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40-41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1-49页 |
·NaHCO_3浸泡浓度对大豆芽菜中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浸泡时间对大豆中植酸含量影响 | 第43页 |
·发芽温度对大豆中植酸含量影响 | 第43-44页 |
·发芽时间对大豆中植酸含量与芽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发芽条件优化 | 第45-47页 |
·正交试验 | 第45-47页 |
·验证性实验 | 第47页 |
·大豆芽菜中植酸含量与植酸酶活性的变化 | 第47-48页 |
·大豆芽菜中PA/Fe和PA/Zn值的变化 | 第48页 |
·植酸与Fe~(2+)和Zn~(2+)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第四章 CaCl_2与柠檬酸联合处理对大豆芽菜中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53-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54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4页 |
·CaCl_2溶液喷淋对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柠檬酸溶液喷淋对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55页 |
·CaCl_2与柠檬酸溶液喷淋对大豆芽菜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5-58页 |
·植酸含量与植酸酶活性 | 第55-56页 |
·水溶性蛋白含量与蛋白酶活性 | 第56-57页 |
·总锌、总铁与总钙含量 | 第57-58页 |
·芽长和呼吸速率 | 第58页 |
·PA/Zn值和PA/Fe值及刚Ca值 | 第58页 |
·发芽期间大豆芽菜中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58-63页 |
·芽长 | 第59页 |
·呼吸速率 | 第59-60页 |
·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 | 第60页 |
·水溶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性 | 第60-61页 |
·总锌、总铁和总钙含量 | 第61-62页 |
·PA/Zn值与PA/Fe值及PA/Ca值 | 第62页 |
·发芽期间大豆芽菜中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方差分析 | 第62-63页 |
·大豆芽菜中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第五章 低植酸胚芽豆乳产品研制 | 第71-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5页 |
·试验材料 | 第71页 |
·主要试剂 | 第7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1-72页 |
·试验方法 | 第72-73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73-75页 |
·常规指标 | 第73页 |
·感官指标 | 第73-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体态感官特性与稳定性 | 第75-77页 |
·发芽时间 | 第75页 |
·料液比 | 第75-76页 |
·复配稳定剂优化 | 第76-77页 |
·低植酸胚芽豆乳配方优化 | 第77页 |
·低植酸胚芽豆乳模糊综合评价 | 第77-78页 |
·低植酸胚芽豆乳质量综合评价 | 第78-79页 |
·感官指标 | 第78页 |
·理化指标 | 第78-79页 |
3 讨论 | 第79-8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全文结论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发明专利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