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8-10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一、 个体量词 | 第10页 |
二、 集体量词 | 第10页 |
三、 度量量词 | 第10-11页 |
四、 品味量词 | 第11页 |
五、 临时量词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标及方案 | 第12-13页 |
一、 本研究的目标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案 | 第12页 |
三、 研究可行性 | 第12页 |
四、 选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汉老语名量词本体研究 | 第13-31页 |
第一节 汉语名量词总体特点 | 第13-17页 |
一、 汉语名量词的分类 | 第13-14页 |
二、 汉语名量词的语法特征 | 第14-15页 |
三、 汉语名量词的意义特征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汉语常用名量词研究 | 第17-23页 |
一、 个体量词:把、本、支、个、件、节、只、条、头、口、块、辆、名 | 第17-20页 |
二、 集体量词:对、双、副、套、班、串、点、些 | 第20-21页 |
三、 度量量词:斤、杯、盘、盆 | 第21-22页 |
四、 品味量词:样、种 | 第22页 |
五、 临时量词:眼、桌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老语名量词总体特点及汉语名量词的比较 | 第23-31页 |
一、 老语名量词的分类 | 第23页 |
二、 汉老语名量词类型共同性 | 第23-25页 |
三、 汉老语名量词的类型差异性 | 第25-26页 |
四、 汉老语名量词的意义差异 | 第26-27页 |
五、 汉老语名量词句法结构比较 | 第27-29页 |
六、 汉老语名量词重叠比较 | 第29-30页 |
七、 余论:名量词的语法化问题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应用研究 | 第31-76页 |
第一节 老挝学生使用汉语常用名量词偏误分析 | 第31-72页 |
一、 偏误描写 | 第31-69页 |
二、 偏误类型分析 | 第69-72页 |
第二节 偏误成因分析 | 第72-74页 |
一、 母语负迁移 | 第72页 |
二、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72页 |
三、 训练因素 | 第72-73页 |
四、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第73-74页 |
五、 文化因素 | 第74页 |
第三节 教学策略 | 第74-76页 |
一、 深化汉语本体研究 | 第74页 |
二、 做好汉老语量词对比研究 | 第74-75页 |
三、 适当增补汉语语用学和汉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 | 第75页 |
四、 改进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85页 |
后记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