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致谢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8-12页 |
1.2.1 知觉同化模型(PAM) | 第8-10页 |
1.2.2 言语学习模型(SLM) | 第10-11页 |
1.2.3 汉语普通话和马来语塞音塞擦音对比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4.1 感知角度的二语语音习得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2 SLM和PAM模型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应用 | 第15页 |
1.4.3 马来西亚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辅音的习得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马来西亚学习者汉语塞音塞擦音知觉同化 | 第17-30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17-18页 |
2.1.1 实验假设 | 第17页 |
2.1.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18-19页 |
2.2.1 被试 | 第18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3 实验过程 | 第1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19-28页 |
2.3.1 元音环境在二语辅音范畴知觉同化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2.3.2 汉语水平在二语辅音范畴知觉同化中的作用 | 第23-28页 |
2.4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马来西亚学习者汉语塞音塞擦音知觉区分实验 | 第30-37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30-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2.1 被试 | 第31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31-3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3-36页 |
3.3.1 马来西亚学生汉语普通话塞音对立的知觉区分 | 第33-34页 |
3.3.2 马来西亚学生汉语普通话塞擦音对立的知觉区分 | 第34页 |
3.3.3 马来西亚学生汉语普通话舌尖前后塞擦音对立的区分 | 第34-35页 |
3.3.4 马来西亚学生对汉语普通话舌尖舌面塞擦音对立的区分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3.4.1 马来西亚学生送气不送气塞音、塞擦音的知觉区分 | 第36页 |
3.4.2 马来西亚学生舌尖前后塞擦音、舌尖舌面塞擦音的知觉区分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讨论 | 第37-45页 |
4.1 知觉同化实验结果讨论 | 第37-40页 |
4.1.1 辅音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特征在二语辅音知觉同化中的作用 | 第37-38页 |
4.1.2 元音环境和汉语水平在二语辅音知觉同化中的作用 | 第38-40页 |
4.2 知觉区分实验结果讨论 | 第40-43页 |
4.2.1 元音环境在二语辅音区分中的作用 | 第41页 |
4.2.2 汉语水平在二语辅音区分中的作用 | 第41-43页 |
4.3 总结 | 第43页 |
4.4 本文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