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教材《汉语新目标》中《美丽的青海湖》的教学设计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第一章 《美丽的青海湖》教学设计涉及的理论与原则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本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一、对比语言学 | 第12页 |
二、教育学 | 第12-13页 |
三、心理学 | 第13页 |
第二节 本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 第13-16页 |
一、针对性 | 第14页 |
二、实践性 | 第14-15页 |
三、科学性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美丽的青海湖》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第16-25页 |
第一节 教学对象分析 | 第16-18页 |
一、俄罗斯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习惯 | 第16页 |
二、俄罗斯学生的汉语学习特点 | 第16-17页 |
三、教学对象现有的汉语基础分析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 第18-20页 |
一、教材分析 | 第18页 |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教学中应用的方法与技巧 | 第20-24页 |
一、新课导入时的方法和技巧 | 第20-21页 |
二、生词讲练时的方法和技巧 | 第21-22页 |
三、语言点讲练时的方法和技巧 | 第22-23页 |
四、课文讲练时的方法和技巧 | 第23-24页 |
第四节 课时安排和教具使用 | 第24-25页 |
一、课时安排 | 第24页 |
二、教具使用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美丽的青海湖》教案设计 | 第25-35页 |
第一节《美丽的青海湖》教案设计 | 第25-32页 |
一、课型 | 第25页 |
二、使用教材 | 第25页 |
三、教学对象 | 第25页 |
四、教学目标 | 第25页 |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 第25-26页 |
六、教学方法 | 第26页 |
七、教学时间 | 第26页 |
八、教具 | 第26页 |
九、教学步骤 | 第26-32页 |
第二节 对本教案设计的自我评价 | 第32-33页 |
一、注意知识的铺垫和重现 | 第32页 |
二、注意语音和汉字书写的训练 | 第32页 |
三、以学生为主体 | 第32-33页 |
四、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重点 | 第33页 |
五、注重跨文化交际 | 第33页 |
第三节 对本教案设计的反思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