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加工与保藏论文--酸渍与发酵论文

苦荞燕麦杏鲍菇复合粉酶解物发酵工艺及抗氧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3页
    1.1 原料简介第17-19页
        1.1.1 苦荞概述第17页
        1.1.2 燕麦概述第17-18页
        1.1.3 杏鲍菇概述第18-19页
    1.2 乳酸菌简介第19-21页
        1.2.1 乳酸菌的生理特性第20页
        1.2.2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第20-21页
    1.3 乳酸菌发酵谷物第21-22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页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苦荞燕麦杏鲍菇复合粉氨基酸互补配方筛选第23-28页
    2.1 前言第23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3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23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4页
        2.3.1 测定方法第23页
        2.3.2 苦荞燕麦和杏鲍菇复合粉氨基酸互补配方的筛选第23页
        2.3.3 蛋白质的评价方法第23-24页
        2.3.4 数据处理第2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4-27页
        2.4.1 苦荞粉、燕麦粉和杏鲍菇粉必需氨基酸含量测定分析第24-26页
        2.4.2 苦荞燕麦杏鲍菇复合粉氨基酸互补配方筛选第26-27页
    2.5 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苦荞燕麦杏鲍菇复合粉液化糖化工艺研究第28-34页
    3.1 前言第28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28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28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28页
    3.3 实验方法第28-29页
        3.3.1 苦荞燕麦杏鲍菇复合粉液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第28页
        3.3.2 苦荞燕麦杏鲍菇复合粉液化工艺的正交实验第28-29页
        3.3.3 苦荞燕麦杏鲍菇复合粉糖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第29页
        3.3.4 苦荞燕麦杏鲍菇复合粉糖化工艺正交实验第2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29-33页
        3.4.1 液化工艺条件确定第29-31页
        3.4.2 糖化工艺条件确定第31-33页
    3.5 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苦荞燕麦和杏鲍菇酶解液的发酵工艺优化第34-45页
    4.1 前言第34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34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34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34页
    4.3 实验方法第34-36页
        4.3.1 菌种活化第34页
        4.3.2 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4-35页
        4.3.3 检测方法第35页
        4.3.4 数据处理第35-3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4.4.1 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第36-37页
        4.4.2 单因素实验第37-41页
        4.4.3 响应面实验第41-43页
        4.4.4 苦荞燕麦杏鲍菇酶解液发酵前后成分含量的测定第43-44页
    4.5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苦荞燕麦和杏鲍菇发酵液抗氧化活性研究第45-52页
    5.1 前言第45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45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45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45页
    5.3 实验方法第45-47页
        5.3.1 ·OH清除能力测定第45-46页
        5.3.2 DPPH·清除能力测定第46页
        5.3.3 还原力测定第46页
        5.3.4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第46页
        5.3.5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第46-47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5.4.1 苦荞燕麦杏鲍菇酶解液发酵前后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第47页
        5.4.2 ·O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及分析第47-48页
        5.4.3 DPPH·清除能力测定结果及分析第48-49页
        5.4.4 发酵液还原力测定结果第49-50页
        5.4.5 超氧阴离子清除力测定结果与分析第50-51页
    5.5 小结第51-5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3页
    6.1 结论第52页
    6.2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市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探析
下一篇:公务员行政行为失范的行政文化动因和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