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 双低油菜籽概述 | 第10-11页 |
| 2 双低油菜籽制油工艺 | 第11-15页 |
| ·传统工艺 | 第11-12页 |
| ·压榨法 | 第11页 |
| ·预榨-浸出法 | 第11-12页 |
| ·传统工艺的改进 | 第12-13页 |
| ·脱皮-冷榨-浸出法 | 第12页 |
| ·脱皮-挤压膨化法 | 第12-13页 |
| ·新型制油工艺 | 第13-14页 |
| ·双液相萃取法 | 第13页 |
| ·水剂法 | 第13-14页 |
| ·水酶法概述 | 第14-15页 |
| 3 双低油菜籽水酶法制油工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16页 |
| 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双低油菜籽的主要成分分析和前处理条件对提油率的影响 | 第16页 |
| ·酶种类的筛选及其最适使用条件的研究 | 第16页 |
| ·酶种类的筛选 | 第16页 |
| ·酶促动力学研究 | 第16页 |
| ·双低油菜籽水酶法制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16-17页 |
| ·水酶法制取双低油菜籽油品质的测定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双低油菜籽基本成分测定和前处理条件对提油率的影响 | 第18-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 ·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18-2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 ·试剂 | 第19-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 ·双低油菜籽中主要成分测定 | 第20-22页 |
| ·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 第22-23页 |
| ·影响前处理因素的研究 | 第23-24页 |
| ·前处理方法的正交优化 | 第2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3页 |
| ·双低油菜籽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 第24-27页 |
| ·基本成分分析 | 第24-25页 |
| ·双低油菜籽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25-27页 |
| ·最佳热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27-28页 |
| ·处理方法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8-31页 |
| ·不同处理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处理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研磨次数对提油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热处理方法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31-33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酶的选择及最适使用条件的研究 | 第35-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 ·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35-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 ·试剂 | 第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 ·酶种类的筛选 | 第36-37页 |
| ·酶的复配 | 第37页 |
| ·影响中性蛋白酶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研究 | 第37-38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 ·酶种类筛选的结果 | 第38-39页 |
| ·酶的复配效果 | 第39-40页 |
| ·影响中性蛋白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 第40-44页 |
| ·温度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pH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底物浓度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 第42页 |
| ·酶用量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酶作用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水酶法提取油菜籽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5-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 ·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45-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5-46页 |
| ·试剂 | 第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7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7-49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水酶法对双低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 | 第50-5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 ·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50-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50页 |
| ·试剂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 ·透明度、色泽、气味、滋味的测定 | 第51页 |
| ·折光指数的测定 | 第51页 |
| ·比重的测定 | 第51-52页 |
| ·酸值的测定 | 第52页 |
| ·碘值的测定 | 第52-53页 |
| ·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53页 |
| ·皂化值的测定 | 第53-5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4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5页 |
| ·感官评价 | 第54页 |
| ·理化指标评价 | 第54-55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 1 主要研究发现 | 第56-57页 |
| 2 主要创新点 | 第57页 |
| 3 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 4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