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研究背景 | 第7-15页 |
·氧分子的存在形态 | 第7-8页 |
·氨基酸的氧化机制 | 第8-10页 |
·实验室单线态氧的产生方法 | 第10-13页 |
·单线态氧的检测方法 | 第13-15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实验室产生单线态氧体系的建立 | 第17-24页 |
·引言 | 第1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17-18页 |
·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实验前的准备 | 第18页 |
·单线态氧的产生及捕获装置 | 第18页 |
·二苯蒽浓度与单线态氧产生量测定 | 第18-1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9-22页 |
·捕获剂溶剂的选择 | 第19页 |
·通气条件对敏化效果的影响 | 第19-21页 |
·不同光敏剂敏化效果的比较 | 第21-22页 |
·光敏剂初始浓度的优化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亚甲基蓝固定光敏化体系单线态氧产生的研究 | 第24-29页 |
·引言 | 第2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阳离子树脂的预处理 | 第25页 |
·亚甲基蓝在树脂上的吸附固定 | 第25页 |
·二苯蒽过氧化物发光检测 | 第25页 |
·二苯蒽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5页 |
·树脂光谱扫描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28页 |
·吸附亚甲基蓝树脂的稳定性 | 第26页 |
·树脂吸附亚甲基蓝分子形态 | 第26页 |
·化学发光法检测体系单线态氧的产生 | 第26-27页 |
·9,10-二苯蒽及其过氧化物色谱图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亚甲基蓝固定光敏化体系L-色氨酸氧化的研究 | 第29-38页 |
·引言 | 第2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L-色氨酸分析 | 第30页 |
·光敏化氧化L-色氨酸反应体系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缓冲溶液pH 值对L-色氨酸在树脂上吸附的影响 | 第30-31页 |
·单线态氧氧化L-色氨酸的动力学研究 | 第31-34页 |
·L-色氨酸初始浓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34页 |
·光强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pH 值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35页 |
·固定光敏剂与水溶光敏剂对L-色氨酸氧化速率的比较 | 第35-36页 |
·含猝灭剂共存物对L-色氨酸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亚甲基蓝固定光敏化体系L-酪氨酸氧化的研究 | 第38-43页 |
·引言 | 第38页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亚甲基蓝固定光敏化氧化L-酪氨酸的动力学研究 | 第39-40页 |
·pH 值对L-酪氨酸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40页 |
·L-色氨酸对L-酪氨酸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L-酪氨酸初始浓度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固定光敏剂与水溶光敏剂对L-酪氨酸降解速率的比较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