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食醋发酵的历史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制醋技术的革新与现状 | 第14-15页 |
| ·酒精制醋开发的意义 | 第15-16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 第16-17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测定方法 | 第17-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 ·材料 | 第17页 |
| ·试剂 | 第17-18页 |
| ·设备 | 第18页 |
| ·试验测定方法 | 第18-22页 |
| ·l 总酸测定方法(以乙酸计) | 第18-19页 |
| ·pH 值的测定 | 第19页 |
| ·乙醇浓度(酒精度)的测定 | 第19-20页 |
| ·总酯的测定方法(以乙酸乙酯计) | 第20页 |
| ·还原糖的测定:费林试剂法 | 第20页 |
| ·半微量凯氏定氮法 | 第20页 |
| ·总固形物的测定:离心干燥法 | 第20页 |
| ·杂菌测定:显微镜法 | 第20页 |
| ·枸杞浸提液保健醋中香味成分物质的测定 | 第20-22页 |
| 第3章 试验方案 | 第22-32页 |
| ·醋酸连续发酵工艺流程及流程图 | 第22页 |
| ·工艺流程 | 第22页 |
| ·工艺流程图 | 第22页 |
| ·醋酸发酵机理 | 第22-23页 |
| ·醋酸发酵菌种的选择 | 第23页 |
| ·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 | 第23-24页 |
| ·实验菌种的复壮 | 第23-24页 |
| ·醋酸菌试管斜面培养 | 第24页 |
| ·三角瓶扩大培养 | 第24页 |
| ·发酵液营养源的制备 | 第24-26页 |
| ·麸皮水解液的制备 | 第24-25页 |
| ·麸皮水解液加入量的确定 | 第25页 |
| ·豆腐渣水解液的制备 | 第25页 |
| ·豆腐渣水解液加入量的确定 | 第25页 |
| ·黄浆水预处理 | 第25页 |
| ·黄浆水加入量的确定 | 第25页 |
| ·枸杞浸提液的配制 | 第25页 |
| ·枸杞黄浆水加入量的确定 | 第25-26页 |
| ·四种营养源加入量的产酸情况的比较 | 第26页 |
| ·枸杞黄浆水发酵液的醋酸发酵 | 第26-31页 |
| ·枸杞黄浆水为营养源的醋酸发酵摇床试验 | 第26-27页 |
| ·枸杞黄浆水为营养源半连续发酵 | 第27页 |
| ·枸杞黄浆水为营养源连续发酵试验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 ·半连续发酵和连续发酵的比较 | 第30-31页 |
| ·对排出气体带走酒精和醋酸的回收利用 | 第31页 |
| ·脱色及后处理 | 第31页 |
| ·酒精醋中物质成分的测定 | 第31-32页 |
| ·气质联用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 ·气质联用样品的分析条件 | 第31-32页 |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 ·营养源的制备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麸皮水解液为营养源的结果与分析 | 第32页 |
| ·豆腐渣水解液为营养源的结果与分析 | 第32页 |
| ·黄浆水预处理的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 ·黄浆水为营养源的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 ·枸杞黄浆水混合营养源的结果与分析 | 第34页 |
| ·四种营养源加入量的产酸情况的比较 | 第34-35页 |
| ·枸杞黄浆水为营养液的醋酸发酵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 ·恒温振荡器醋酸发酵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 ·枸杞黄浆水为营养源连续发酵试验的主要影响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泡沫对发酵产酸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第38页 |
| ·底酸浓度对发酵产酸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第38页 |
| ·影响连续发酵因素的比较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 ·稀释率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 ·定常状态操作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 ·通风量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 ·对排出气体带走酒精和醋酸的回收利用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脱色及后处理结果与分析 | 第40页 |
| ·添加枸杞浸提液的酒精醋中物质成分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48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8页 |
| 第6章 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