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语表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酿酒葡萄果实中的香气物质组成及来源 | 第10-11页 |
1.1.1 葡萄果实中的香气物质 | 第10页 |
1.1.2 香气物质的合成途径 | 第10-11页 |
1.2 环境因素对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11-13页 |
1.2.1 光对果实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2 温度对果实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12页 |
1.2.3 土壤状况对果实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 果园土壤地面管理现状 | 第13-16页 |
1.3.1 生草技术在葡萄园的应用研究 | 第13-15页 |
1.3.2 覆布技术在葡萄园的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实验设计 | 第18-19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19页 |
2.1.3 试剂与标准品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2.2.1 葡萄酒的酿造 | 第19-20页 |
2.2.2 葡萄果实及葡萄酒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0页 |
2.2.3 物候期、产量因素及产量的调查 | 第20页 |
2.2.4 微气候指标测定 | 第20页 |
2.2.5 澄清葡萄汁的提取 | 第20-21页 |
2.2.6 游离态香气化合物提取 | 第21页 |
2.2.7 结合态香气化合物提取 | 第21页 |
2.2.8 顶空固相微萃取 | 第21页 |
2.2.9 GC-MS分析 | 第21页 |
2.2.10 香气化合物定性与定量 | 第21-22页 |
2.2.11 香气值和香气轮廓的建立 | 第22页 |
2.2.12 产区气象资料 | 第22页 |
2.2.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5页 |
3.1 贺兰山东麓产区2016和2017年气候的主要差异 | 第23-24页 |
3.2 行内生草、覆布对葡萄园果际微气候的影响 | 第24-27页 |
3.2.1 行内生草、覆布对果际微气候的影响 | 第24-27页 |
3.2.2 行内生草、覆布对根际微气候的影响 | 第27页 |
3.3 行内生草、覆布对‘赤霞珠’果实发育过程的影响 | 第27-32页 |
3.3.1 糖、酸、pH | 第27-29页 |
3.3.2 百果粒鲜重 | 第29页 |
3.3.3 皮、籽鲜重与干重 | 第29-30页 |
3.3.4 物候期 | 第30-31页 |
3.3.5 产量因素及产量 | 第31-32页 |
3.4 行内生草、覆布对采收期‘赤霞珠’果实香气化合物的影响 | 第32-38页 |
3.4.1 果实香气物质总量的影响 | 第32页 |
3.4.2 果实三大代谢合成路径香气物质总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3 脂肪酸代谢合成路径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4 氨基酸代谢合成路径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5 异戊二烯代谢合成路径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 行内生草、覆布对‘赤霞珠’葡萄酒香气化合物的影响 | 第38-45页 |
3.5.1 酒精发酵及苹乳发酵结束后葡萄酒的理化指标 | 第38-39页 |
3.5.2 酒精发酵结束后香气化合物的差异 | 第39-42页 |
3.5.3 苹乳发酵结束后香气化合物的差异 | 第42-45页 |
4 讨论 | 第45-51页 |
4.1.1 行内生草、覆布对‘赤霞珠’葡萄微气候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2 行内生草、覆布对‘赤霞珠’果实发育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3 行内生草、覆布对‘赤霞珠’葡萄果实香气物质影响 | 第47-49页 |
4.1.4 行内生草、覆布对‘赤霞珠’葡萄葡萄酒香气物质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5.1 行内生草、覆布对葡萄园微气候的影响 | 第51页 |
5.2 行内生草、覆布对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1页 |
5.3 行内生草、覆布对采收期葡萄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51页 |
5.4 行内生草、覆布对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 | 第51-53页 |
附表 | 第5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介 | 第86-87页 |
导师简介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