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7页 |
1.1 紫苏子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1.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15页 |
1.1.2 药理研究 | 第15-19页 |
1.2 植物油脂的提取工艺 | 第19-23页 |
1.2.1 机械压榨法 | 第19-20页 |
1.2.2 有机溶剂萃取法 | 第20-21页 |
1.2.3 水酶法 | 第21-22页 |
1.2.4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22页 |
1.2.5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22页 |
1.2.6 水代法 | 第22-23页 |
1.3 紫苏子应用现状 | 第23-24页 |
1.3.1 在工业上的应用 | 第23页 |
1.3.2 在养殖业上的应用 | 第23页 |
1.3.3 在医学上的应用 | 第23页 |
1.3.4 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黄嘌呤氧化酶 | 第24-25页 |
1.4.1 黄嘌呤氧化酶概述 | 第24页 |
1.4.2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 第24-25页 |
1.4.3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作用机理 | 第25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 | 第25-27页 |
第2章 紫苏子油的冷/热榨法提取工艺及其优化 | 第27-42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2.1.1 材料 | 第27-28页 |
2.1.2 仪器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紫苏子油的提取 | 第28-29页 |
2.2.2 紫苏子油出油率的测定 | 第29页 |
2.2.3 冷榨法提取紫苏子油工艺单因素实验 | 第29-30页 |
2.2.4 紫苏子油提取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 第30页 |
2.2.5 紫苏子油理化指标测定 | 第30页 |
2.2.6 紫苏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1-34页 |
2.3.2 响应面法优化紫苏子油提取工艺 | 第34-38页 |
2.3.3 冷榨和热榨紫苏子油的理化指标 | 第38-39页 |
2.3.4 紫苏子油脂肪酸组成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冷/热榨紫苏子油氧化稳定性考察及其α-亚麻酸氧化动力学 | 第42-59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3.2.1 紫苏子油中α-亚麻酸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3.2.2 紫苏子油氧化稳定性考察 | 第44-46页 |
3.2.3 紫苏子油α-亚麻酸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46-47页 |
3.2.4 统计学分析 | 第47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3.3.1 紫苏子油中α-亚麻酸含量的测定 | 第47-50页 |
3.3.2 紫苏子油氧化稳定性考察 | 第50-55页 |
3.3.3 紫苏子油α-亚麻酸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冷/热榨紫苏子油的抗氧化及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59-71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9-60页 |
4.1.1 材料 | 第59-60页 |
4.1.2 仪器和设备 | 第6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0-64页 |
4.2.1 紫苏子油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60-62页 |
4.2.2 黄嘌呤氧化酶体外抑制实验 | 第62-6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4.3.1 紫苏子油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64-66页 |
4.3.2 冷/热榨紫苏子油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分析 | 第66-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紫苏子油微乳体系的体外释放 | 第71-90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1-72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72页 |
5.2 试验方案 | 第72-74页 |
5.2.1 紫苏子油微乳的制备 | 第72-73页 |
5.2.2 释放介质溶液的配制 | 第73页 |
5.2.3 紫苏子油微乳体外释放实验 | 第73-7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4-89页 |
5.3.1 紫苏子油微乳体外释放数据 | 第74-75页 |
5.3.2 紫苏子油微乳体外释放数据处理结果 | 第75-76页 |
5.3.3 紫苏子油微乳体外释放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76-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