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5页 |
1. 红曲霉应用的历史回顾 | 第7页 |
2. 红曲霉的代谢产物 | 第7-9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0页 |
4. 红曲产品的应用 | 第10-11页 |
5. 红曲应用的发展前景 | 第11-12页 |
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红曲霉的生长及其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 | 第15-43页 |
1.1 引言 | 第15-24页 |
1.1.1 红曲霉生理特性 | 第15-17页 |
1.1.2 丝状真菌的生长状况研究 | 第17-19页 |
1.1.3 红曲霉次级代谢产物 | 第19-24页 |
1.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1.2.1 材料 | 第24页 |
1.2.2 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6-42页 |
1.3.1 Monacolin K的检测 | 第26-29页 |
1.3.2 红曲霉液态发酵生长曲线 | 第29页 |
1.3.3 固态发酵过程中培养基表观及菌体形态变化 | 第29-31页 |
1.3.4 红曲霉固态发酵生物量测定方法的确立 | 第31-33页 |
1.3.5 对固态发酵生物量的分析 | 第33-37页 |
1.3.6 固态发酵生物体生长状况及产物形成 | 第37-42页 |
1.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二章 高产生理活性物质Monacolin K的发酵工艺研究 | 第43-59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1.1 固态发酵的影响因素 | 第43页 |
2.1.2 红曲霉固态发酵的一般生产流程 | 第43页 |
2.1.3 红曲霉产Monacolin固态发酵工艺研究 | 第43-4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2.2.1 材料 | 第44-46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2.3.1 培养基配方的确立 | 第46-56页 |
2.3.2 培养条件的确立 | 第56-58页 |
2.3.3 结果验证 | 第58页 |
2.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污染杂菌的研究与防治 | 第59-72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3.3.1 固态发酵过程中的污染杂菌情况 | 第62页 |
3.3.2 发酵过程中的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62-63页 |
3.3.3 大肠菌群的测定 | 第63页 |
3.3.4 红曲霉发酵过程中所染杂菌的形态及其来源 | 第63-66页 |
3.3.5 主要杂菌类型的鉴定 | 第66-68页 |
3.3.6 杂菌污染的防治措施 | 第68-71页 |
3.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功能红曲的巨大商业价值 | 第72-84页 |
4.1 产品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72-73页 |
4.1.1 健康警示钟 | 第72-73页 |
4.1.2 我们的发明我们传扬 | 第73页 |
4.2 产品介绍 | 第73-76页 |
4.2.1 产品的研制及功效 | 第73-74页 |
4.2.2 可行的产品 | 第74页 |
4.2.3 初定产品的种类及特点 | 第74-75页 |
4.2.4 价格 | 第75页 |
4.2.5 产品的远景规划 | 第75-76页 |
4.3 市场分析 | 第76-81页 |
4.3.1 产品市场前景 | 第76-77页 |
4.3.2 市场调查分析 | 第77-79页 |
4.3.3 产品竞争优势 | 第79-80页 |
4.3.4 目标市场 | 第80页 |
4.3.5 市场定位 | 第80-81页 |
4.3.6 市场容量 | 第81页 |
4.4 生产与管理 | 第81-82页 |
4.4.1 生产流程 | 第81页 |
4.4.2 产品质量要求 | 第81页 |
4.4.3 生产管理 | 第81-82页 |
4.4.4 技术壁垒 | 第82页 |
4.5 财务分析及融资回报 | 第82-83页 |
4.6 小结 | 第83-84页 |
总结 | 第84-85页 |
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