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 第1-24页 |
1. 粘接机理 | 第8-12页 |
1.1 湿润和粘接 | 第8-9页 |
1.2 粘接理论 | 第9-12页 |
1.2.1 吸附理论 | 第9-10页 |
1.2.2 扩散理论 | 第10-11页 |
1.2.3 弱界面层理论 | 第11-12页 |
2. 聚烯烃用胶粘剂 | 第12-14页 |
2.1 热熔型胶粘剂 | 第12-13页 |
2.2 溶剂型胶粘剂 | 第13页 |
2.3 乳液型胶粘剂 | 第13-14页 |
3. 影响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性能的因素 | 第14-22页 |
3.1 聚合方法的影响 | 第14-15页 |
3.2 单体的影响 | 第15-17页 |
3.3 引发剂的影响 | 第17页 |
3.4 乳化剂的影响 | 第17-19页 |
3.5 增粘树脂的影响 | 第19-20页 |
3.6 交联剂的影响 | 第20-22页 |
4. 前景展望 | 第22页 |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二、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1. 原料 | 第24页 |
2. 乳胶的制备 | 第24页 |
3. 性能测试 | 第24-27页 |
3.1 粘接性能测试 | 第25页 |
3.1.1 剥离强度的测定 | 第25页 |
3.1.2 持粘性的测定 | 第25页 |
3.1.3 接触角的测定 | 第25页 |
3.2 乳液性能及聚合物性能测试 | 第25-27页 |
3.2.1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第25页 |
3.2.2 表现粘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3.2.3 特性粘度的测定 | 第26页 |
3.2.4 平均粒径的测定 | 第26页 |
3.2.5 PH值的测定 | 第26页 |
3.2.6 凝聚率的测定 | 第26页 |
3.2.7 涂膜透明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三、 结果与讨论 | 第27-61页 |
1. 聚合方法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27-35页 |
1.1 聚合方法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27-33页 |
1.1.1 聚合方法对粒子平均直径及乳液粘度的影响 | 第27-31页 |
1.1.2 聚合方法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1.1.3 聚合方法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1.2 聚合方法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2. 引发剂用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35-41页 |
2.1 引发剂用量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7-41页 |
2.2.1 引发剂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2.2.2 引发剂用量对粒径及乳液粘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 软单体与硬单体的质量配比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41-46页 |
3.1 软单体与硬单体的质量配比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 软单体与硬单体的质量配比对其他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4. 硬单体的质量配比(VAc:St)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5. 软单体的质量配比(nBA:2-EHA)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6. 功能性单体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49-56页 |
6.1 功能性单体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49-53页 |
6.1.1 丙烯酸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6.1.2 丙烯酸-2-羟乙酯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50-53页 |
6.2 功能性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53-56页 |
6.2.1 丙烯酸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6.2.2 丙烯酸-2-羟乙酯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7. 增粘树脂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56-61页 |
7.1 增粘树脂的种类及用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56-59页 |
7.2 松香乳液对体系增粘作用机理的进一步探讨 | 第59-61页 |
四、 结论 | 第61-64页 |
1. 聚合方法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2. 引发剂用量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3. 单体组成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4. 增粘树脂对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