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7-23页 |
1.1 红枣概述 | 第17-18页 |
1.1.1 红枣简介 | 第17页 |
1.1.2 红枣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 第17页 |
1.1.3 红枣资源的利用情况及现状 | 第17-18页 |
1.2 果酒概述 | 第18-19页 |
1.2.1 果酒简介 | 第18页 |
1.2.2 果酒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 | 第18-19页 |
1.2.3 国内果酒的发展现状 | 第19页 |
1.3 红枣酒概述 | 第19-21页 |
1.3.1 红枣发酵酒简介 | 第19页 |
1.3.2 红枣发酵酒的营养成分 | 第19页 |
1.3.3 红枣发酵酒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4 红枣发酵酒香味成分的分析 | 第20页 |
1.3.5 红枣发酵酒色泽稳定性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6 红枣发酵酒除浊方法的建立 | 第21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2-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2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HS-SPME-GC-O-MS分析红枣发酵酒中的挥发性成分 | 第23-41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2 方法 | 第24-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0页 |
2.3.1 HS-SPME条件的选择 | 第26-31页 |
2.3.2 红枣发酵酒易挥发成分分析 | 第31-38页 |
2.3.3 红枣发酵酒特征香气分析 | 第38-40页 |
2.4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红枣发酵酒色泽稳定性的研究 | 第41-49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3.2.1 材料与设备 | 第41-4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3.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42-43页 |
3.3.2 光照对红枣发酵酒色泽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3 温度对红枣发酵酒色泽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4 pH值对红枣发酵酒色泽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5 不同金属离子对红枣发酵酒色泽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结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红枣发酵酒除浊方法的研究 | 第49-65页 |
4.1 前言 | 第49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49-50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49-5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4.3.1 致浊物分析 | 第50页 |
4.3.2 澄清剂的选择 | 第50-52页 |
4.3.3 除浊条件的选择 | 第52-53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3-64页 |
4.4.1 致浊物分析 | 第53-54页 |
4.4.2 除浊方法的建立 | 第54-59页 |
4.4.3 不同澄清剂对红枣发酵酒品质的比较 | 第59-60页 |
4.4.4 澄清工艺的条件的优化 | 第60-64页 |
4.5 结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