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留学生的借代修辞格教学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借代修辞格概说 | 第17-32页 |
第一节 借代修辞格界定 | 第17-19页 |
一、借代的定义 | 第17-18页 |
二、借代修辞格与借代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借代修辞格的产生基础 | 第19-22页 |
一、借代修辞格产生的客观基础 | 第20页 |
二、借代修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 | 第20-21页 |
三、借代修辞格产生的文化基础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借代修辞格的特点及类型 | 第22-27页 |
一、借代修辞格的特点 | 第22-23页 |
二、借代修辞格的类型 | 第23-27页 |
第四节 借代修辞格中的中华文化 | 第27-32页 |
一、借代修辞格中的历史文化 | 第27-28页 |
二、借代修辞格中的社会文化 | 第28-30页 |
三、借代修辞格中的语言文化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对大纲及对外汉语教材中借代修辞格的考察 | 第32-49页 |
第一节 对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考察 | 第32-37页 |
一、《汉语教学大纲》中对修辞格的要求 | 第32-34页 |
二、《汉语言专业大纲》中对修辞格的要求 | 第34-35页 |
三、《通用课程大纲》中对修辞格的要求 | 第35-36页 |
四、《新HSK大纲》中对修辞格的要求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对对外汉语教材中借代修辞格的考察 | 第37-49页 |
一、对外汉语教材的选定 | 第37-40页 |
二、借代修辞格在教材中的使用情况 | 第40-44页 |
三、借代修辞格在教材中的考察分析 | 第44-49页 |
第三章 借代修辞格教学策略 | 第49-69页 |
第一节 借代修辞格教学的必要性 | 第49-53页 |
一、有助于留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第50-51页 |
二、有助于留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 第51-52页 |
三、有助于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借代修辞格的教学目标 | 第53-55页 |
一、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 第53-54页 |
二、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借代修辞格的教学原则 | 第55-57页 |
一、量力性的教学原则 | 第55页 |
二、实用性的教学原则 | 第55-56页 |
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第56-57页 |
四、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 第57页 |
第四节 借代修辞格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 第57-61页 |
一、教学重点 | 第57-60页 |
二、教学难点 | 第60-61页 |
第五节 借代修辞格的教学方法 | 第61-69页 |
一、分类归纳法 | 第61-62页 |
二、类比推理法 | 第62-64页 |
三、对比分析法 | 第64-65页 |
四、语境创设法 | 第65-67页 |
五、文学辅助法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