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李子概述 | 第11-13页 |
1.1.1 李子品种及资源分布 | 第11-12页 |
1.1.2 李子的营养成分及功能 | 第12页 |
1.1.3 李子成分的研究 | 第12-13页 |
1.1.4 李子的利用现状 | 第13页 |
1.2 李酒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原料 | 第13-14页 |
1.2.2 菌种 | 第14页 |
1.2.3 成分调整 | 第14页 |
1.2.4 其它工艺条件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果酒颜色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影响果酒颜色的主要因素 | 第15-17页 |
1.3.2 果酒中的呈色物质及总量的测定 | 第17-19页 |
1.3.3 颜色指标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4 提高果酒颜色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页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4.3 试验方案线路图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原料 | 第22页 |
2.1.2 试剂 | 第22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黑宝石李果皮花色苷的提取 | 第23页 |
2.2.2 稳定性研究 | 第23-24页 |
2.2.3 黑宝石李酒酿制 | 第24-25页 |
2.2.5 黑宝石李酒陈酿方式的研究 | 第25-26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26-31页 |
2.3.1 黑宝石李酒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2 黑宝石李酒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第27页 |
2.3.3 黑宝石李酒的感官评价 | 第27-28页 |
2.3.4 黑宝石李酒中颜色的测定 | 第28-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9页 |
3.1 李果皮花色苷稳定性研究 | 第31-35页 |
3.1.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31页 |
3.1.2 pH值 | 第31-32页 |
3.1.3 温度 | 第32-33页 |
3.1.4 光照 | 第33-34页 |
3.1.5 抗氧化性 | 第34-35页 |
3.1.6 抗还原性 | 第35页 |
3.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5-41页 |
3.2.1 SO_2添加量对黑宝石李酒发酵效果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2 温度对黑宝石李酒发酵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发酵时间对黑宝石李酒发酵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4 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9-41页 |
3.3 黑宝石李酒常规理化指标 | 第41页 |
3.4 黑宝石李酒微生物指标 | 第41页 |
3.5 黑宝石李酒感官评价结果 | 第41页 |
3.6 黑宝石李酒的颜色特征 | 第41-46页 |
3.6.1 颜色的鉴定 | 第42-45页 |
3.6.2 色差分析 | 第45-46页 |
3.7 花色苷的总量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4.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49页 |
4.2 黑宝石李花色苷稳定性的研究 | 第49页 |
4.3 黑宝石李酒的理化指标 | 第49-50页 |
4.4 不同陈酿方式下李酒的颜色与花色苷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5.1 黑宝石李果皮中花色苷的稳定性 | 第51页 |
5.2 黑宝石李酒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51页 |
5.3 黑宝石李酒品质 | 第51页 |
5.4 黑宝石李酒颜色 | 第51页 |
5.5 黑宝石李酒中的总花色苷 | 第51-52页 |
6.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