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目录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一、贬谪与贬谪文学 | 第7-8页 |
二、《诗经》以来的贬谪文学传统——忧、怨、愤 | 第8-13页 |
(一) 《诗经》 | 第8-9页 |
(二) 战国时代的屈原 | 第9-10页 |
(三) 西汉贾谊 | 第10-11页 |
(四) 南朝江淹 | 第11-13页 |
三、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 | 第13-30页 |
(一) 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继承 | 第13-16页 |
1. 绵邈的深情,抑郁的愁思 | 第13-15页 |
2. 坚持理想,矢志无悔 | 第15-16页 |
(二) 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 | 第16-28页 |
1.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豪健雄奇 | 第16-21页 |
2.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冷峻犀利 | 第21-25页 |
3.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清丽明净 | 第25-28页 |
(三) 刘禹锡打破怨愤传统的原因——个性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