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酸浆中产酸菌的分离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 大豆的概述 | 第10页 |
2 豆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大豆与豆腐相关性研究 | 第11-12页 |
·豆腐的生产研究 | 第12-13页 |
·新型豆腐制品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3 大豆黄浆水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14-18页 |
·利用黄浆水发酵生产饮料 | 第15页 |
·利用黄浆水生产单细胞蛋白 | 第15-16页 |
·利用黄浆水发酵生产虾青素 | 第16页 |
·利用黄浆水生产核黄素 | 第16页 |
·利用黄浆水生产维生素B_(12) | 第16-17页 |
·利用黄浆水生产曲酸 | 第17页 |
·利用黄浆水生产富硒豆清乳酸菌饮料 | 第17页 |
·利用黄浆水制作豆腐凝固剂 | 第17-18页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黄浆水酸化过程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变化 | 第20-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主要设备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有机酸的测定 | 第22-24页 |
·大豆异黄酮的测定 | 第24-27页 |
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酸浆中分离的天然产酸菌的分离鉴定 | 第28-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29页 |
·主要设备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产酸菌的分离筛选 | 第31页 |
·定性试验 | 第31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31-32页 |
·生长曲线 | 第32-33页 |
·生理生化试验鉴定 | 第33-34页 |
·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34页 |
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嗜酸乳杆菌发酵酸浆的条件优化 | 第35-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主要设备 | 第35-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菌株生长最适pH | 第38页 |
·菌株生长最适温度 | 第38-39页 |
·发酵时间对C_1-7菌株产酸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葡萄糖添加量对菌株产酸量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产酸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产酸变化的研究 | 第42页 |
3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纯种发酵点浆豆腐的制作及与传统豆腐的比较 | 第44-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主要设备 | 第44页 |
·加工方法 | 第44-45页 |
·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产品质量指标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凝固剂用量的确定 | 第46-47页 |
·与传统豆腐的比较 | 第47-48页 |
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1 结论 | 第49页 |
2 创新点 | 第49-50页 |
3 建议与展望 | 第50页 |
4 问题与讨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