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3页 |
·益生菌的定义及保健预防作用 | 第11页 |
·国内外益生菌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的概述及功能特性简介 | 第13-15页 |
·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概述 | 第13页 |
·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的功能特性 | 第13-15页 |
·高密度培养技术简介 | 第15-16页 |
·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增殖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冷冻干燥技术 | 第16-17页 |
·冻干保护措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菌种及培养条件的选择 | 第17页 |
·冻干前的预处理 | 第17-18页 |
·保护剂的选择 | 第18-19页 |
·海藻糖作为保护剂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海藻糖的结构 | 第19页 |
·保护机制 | 第19-20页 |
·细菌素 | 第20-22页 |
·细菌素的定义及特点 | 第20-21页 |
·细菌素与抗生素的区别 | 第21页 |
·细菌素的应用 | 第21-22页 |
·立题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3-25页 |
·试验原材料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32页 |
·培养基的配制与菌种活化 | 第25页 |
·高密度发酵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 第25-27页 |
·培养方式对高密度发酵的影响 | 第27-28页 |
·菌体离心条件优化 | 第28页 |
·冻干保护剂的优化 | 第28-29页 |
·冻干厚度的确定 | 第29页 |
·益生菌酸奶的开发 | 第29-30页 |
·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抑菌特性的研究 | 第30-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57页 |
·高密度增殖培养基的确定 | 第33-38页 |
·基础培养基的确定 | 第33-35页 |
·增殖培养基的确定 | 第35-38页 |
·高密度发酵培养方式的确定 | 第38-45页 |
·分批培养生长曲线 | 第38页 |
·分批培养pH 值曲线 | 第38-39页 |
·分批培养葡萄糖浓度曲线 | 第39-40页 |
·盐水瓶分批培养发酵过程曲线 | 第40-41页 |
·发酵罐分批培养发酵过程曲线 | 第41页 |
·盐水瓶与发酵罐分批培养的分析比较 | 第41-42页 |
·补料高密度培养发酵过程曲线的测定 | 第42-45页 |
·分批培养与补料高密度培养比较 | 第45页 |
·离心条件的确定 | 第45-46页 |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 第46-49页 |
·冻干保护剂组份的确定 | 第46-47页 |
·冻干保护剂正交试验结果 | 第47-49页 |
·装液厚度对冻干时间的影响 | 第49页 |
·菌粉的速溶性的改进 | 第49-50页 |
·益生菌酸奶的开发 | 第50-53页 |
·益生菌酸奶在4℃和25℃贮存时酸度的变化 | 第50-51页 |
·贮藏过程中益生菌酸奶活菌数的变化 | 第51页 |
·贮藏期间益生菌酸奶黏度的变化 | 第51-52页 |
·益生菌酸奶样品的 TPA 测定结果 | 第52页 |
·益生菌酸奶样品的乳清析出测定情况 | 第52-53页 |
·益生菌酸奶与市售原味无蔗糖酸奶感官评定比较 | 第53页 |
·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的抑菌特性 | 第53-57页 |
·发酵上清液的抑菌谱 | 第53-54页 |
·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产细菌素的研究 | 第54页 |
·鼠李糖乳杆菌(ATTC 53103)的抑菌活性曲线 | 第54-55页 |
·硫酸铵分级沉淀细菌素结果 | 第55-56页 |
·无细胞发酵上清液对温度、pH 值和酶的敏感性 | 第56-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