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縮略词表 | 第8-15页 |
第--章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1.1 亚致死细胞概述 | 第15-19页 |
1.1.1 低温引起的亚致死细胞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2 温和热引起的亚致死细胞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1.3 干燥引起的亚致死细胞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1.4 酸引起的亚致死细胞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1.5 其他加工引起的亚致死细胞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 非热加工引起亚致死状态研究进展 | 第19-29页 |
1.2.1 高压脉冲电场 | 第19-24页 |
1.2.2 超高压 | 第24-27页 |
1.2.3 高压二氧化碳 | 第27页 |
1.2.4 辐照 | 第27-29页 |
1.2.5 其他非热加工手段 | 第29页 |
1.3 亚致死状态细胞复苏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3.1 高压脉冲电场 | 第29-31页 |
1.3.2 超高压 | 第31页 |
1.3.3 高压二氧化碳 | 第31页 |
1.3.4 辐照 | 第31页 |
1.4 亚致死状态细胞形成及复苏机制 | 第31-32页 |
1.4.1 PEF处理后的细胞损伤及复苏机制 | 第31-32页 |
1.4.2 HHP处理后的细胞损伤及复苏机制 | 第32页 |
1.4.3 HPCD处理后的细胞损伤及复苏机制 | 第32页 |
1.4.4 辐照处理后的细胞损伤及复苏机制 | 第32页 |
1.5 蛋白组学概述 | 第32-33页 |
1.6 本文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3-37页 |
1.6.1 立项依据 | 第33-34页 |
1.6.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34页 |
1.6.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第二章 HPCD对E.coli O157:H7亚致死状态的诱导 | 第37-53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7-4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7-38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38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38-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1页 |
2.2.1 HPCD E.coli亚致死状态的诱导 | 第41-46页 |
2.2.2 HPCD E.coli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2.2.3 HPCD E.coli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 第48-5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HPCD诱导的亚致死E.coli O157:H7细胞敏感性 | 第53-65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54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54-5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3.2.1 亚致死细胞的温度敏感性 | 第56-57页 |
3.2.2 亚致死细胞的酸敏感性 | 第57-58页 |
3.2.3 亚致死细胞对nisin的敏感性 | 第58-59页 |
3.2.4 HPCD结合nisin E.coli杀灭效果研究 | 第59-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HPCD诱导的亚致死E.coli O157:H7细胞的复苏 | 第65-75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5-6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65-66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66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4页 |
4.2.1 亚致死细胞在TSB中的复苏 | 第67-68页 |
4.2.2 亚致死细胞在不同体系中的复苏 | 第68-69页 |
4.2.3 pH对亚致死细胞复苏的影响 | 第69-71页 |
4.2.4 温度对亚致死细胞复苏的影响 | 第71页 |
4.2.5 代谢抑制物对亚致死细胞复苏的影响 | 第71-73页 |
4.2.6 金属离子对亚致死细胞复苏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HPCD诱导的亚致死E.coli O157:H7细胞蛋白组分析 | 第75-113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75-78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5-76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76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76-7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8-110页 |
5.2.1 蛋白质组分析 | 第78-80页 |
5.2.2 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第80-11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6.1 结论 | 第113-114页 |
6.2 创新点 | 第114页 |
6.3 讨论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介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