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缩略图表 | 第6-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一、变应性鼻炎的概况 | 第14-15页 |
1.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情况 | 第14页 |
2.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况及安全性 | 第14-15页 |
二、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情况 | 第15-17页 |
1. 穴位埋线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手段 | 第15页 |
2.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 变应性鼻炎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7-32页 |
一、引言 | 第17页 |
二、实验研究 | 第17-2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1.2 重要试剂 | 第17-18页 |
1.3 主要设备仪器 | 第18-1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1 分组 | 第19页 |
2.2 造模方法 | 第19-20页 |
3. 标本制备 | 第20页 |
4. 观测指标 | 第20-23页 |
4.1 动物行为学观察 | 第20-21页 |
4.2 实验室指标 | 第21-23页 |
三、统计学方法 | 第23页 |
四、结果 | 第23-26页 |
1. 一般情况 | 第23-24页 |
2. 动物行为学评分 | 第24页 |
3. 实验室指标 | 第24-26页 |
3.1 大鼠鼻黏膜和气管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24-26页 |
3.2 外周血sIgE水平 | 第26页 |
五、讨论 | 第26-31页 |
1. 关于实验操作及安全性 | 第26-30页 |
1.1 造模动物的选择 | 第26-27页 |
1.2. 致敏原和佐剂的选择 | 第27-28页 |
1.3. 造模方法的选择 | 第28页 |
1.4. 动物模型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8-30页 |
1.5 实验安全性 | 第30页 |
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2.1 行为学评分 | 第30页 |
2.2 实验室指标 | 第30-31页 |
六、结论 | 第31页 |
七、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迎香穴神经示踪实验 | 第32-45页 |
一、前言 | 第32-33页 |
1. 神经示踪是研究神经形态学的重要方法 | 第32页 |
2. 神经示踪已被广泛应用于腧穴研究 | 第32-33页 |
3.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二、实验研究 | 第33-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1.2 重要试剂 | 第3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1.4 重要试剂配制 | 第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 标本制备 | 第34-35页 |
3.1 组织提取时间及部位 | 第34页 |
3.2 组织提取前处理 | 第34-35页 |
3.3 组织提取方法 | 第35页 |
3.4 组织提取后处理 | 第35页 |
4. 实验室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三、结果 | 第36-38页 |
四、讨论 | 第38-43页 |
1. 关于实验操作 | 第38-41页 |
1.1 穴位的选择 | 第38-39页 |
1.2 神经示踪剂的选择 | 第39-40页 |
1.3 结果与时间因素 | 第40-41页 |
2. 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的研究概况 | 第41-42页 |
2.1 HRP的生物特性及标记过程 | 第41-42页 |
2.2 HRP在组织内的代谢及传输时间 | 第42页 |
3. 关于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3.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3.2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 第43页 |
五、结论 | 第43-44页 |
六、问题及展望 | 第44-45页 |
第三部分 辣椒素调节AR大鼠神经源性炎症的实验研究 | 第45-73页 |
一、引言 | 第45-5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45-50页 |
1.1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 第45-47页 |
1.2 神经源性炎症是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 第47-49页 |
1.3 抢先抑制假说 | 第49页 |
1.4 研究方法的立意 | 第4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49-50页 |
二、实验研究 | 第50-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0-53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0-51页 |
1.2 实验器材 | 第51页 |
1.3 实验试剂 | 第51-52页 |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第52-5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2.1 实验分组 | 第53页 |
2.2 造模方法 | 第53页 |
2.3 药物干预及标本制备 | 第53-54页 |
2.4 实验室检测 | 第54-55页 |
三、统计学方法 | 第55-56页 |
四、结果 | 第56-64页 |
1. 一般情况 | 第56页 |
2. 行为学评分 | 第56-57页 |
3. 鼻腔黏膜HE染色 | 第57-58页 |
3.1 大鼠鼻黏膜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57页 |
3.2 大鼠鼻黏膜病变程度评分 | 第57-58页 |
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鼻黏膜P物质(SP)、VIP、CGRP的表达情况 | 第58-63页 |
4.1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鼻黏膜P物质(SP)的表达情况 | 第58-60页 |
4.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鼻黏膜CGRP的表达情况 | 第60-61页 |
4.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鼻黏膜VIP的表达情况 | 第61-63页 |
5 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NPY含量 | 第63-64页 |
五、讨论 | 第64-72页 |
1. 实验操作及安全性评估 | 第64-65页 |
1.1 干预试剂的选择 | 第64页 |
1.2 干预试剂浓度及干预方式的选择 | 第64-65页 |
1.3 OVA维持激发的作用 | 第65页 |
1.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5页 |
1.5 实验安全性评估 | 第65页 |
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2.1 行为学评分 | 第65-66页 |
2.2 鼻黏膜HE染色情况 | 第66页 |
2.3 辣椒素滴鼻后大鼠组织神经肽表达情况 | 第66-67页 |
3. 感觉神经肽参与AR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 第67-71页 |
3.1 SP | 第67-69页 |
3.2 其他相关神经肽 | 第69-71页 |
4 辣椒素能耗竭C类感觉神经纤维末梢释放感觉神经肽,减轻炎症反应 | 第71-72页 |
六、结论 | 第72页 |
七、存在的问题 | 第72-73页 |
第四部分 迎香穴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神经源性炎症的调节作用 | 第73-115页 |
一、引言 | 第73-7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73-74页 |
1.1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 第73页 |
1.2 穴位埋线治疗AR临床疗效肯定 | 第73-74页 |
1.3 穴位埋线治疗AR的疗效机制不清 | 第74页 |
1.4 所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4页 |
2. 研究内容 | 第74-75页 |
二、实验研究 | 第75-8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5-7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75-76页 |
1.2 重要试剂 | 第76-77页 |
1.3 重要仪器 | 第7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7-83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77-78页 |
2.2 造模方法 | 第78页 |
2.3 治疗干预方法及标本制备 | 第78-79页 |
2.4 实验室观测指标 | 第79-83页 |
三、统计学方法 | 第83页 |
四、结果 | 第83-97页 |
1. 一般情况 | 第83页 |
2 动物行为学评分 | 第83-84页 |
3 大鼠鼻腔黏膜组织HE染色及评分 | 第84-86页 |
3.1 大鼠鼻黏膜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84-85页 |
3.2 大鼠鼻黏膜病变程度评分 | 第85-86页 |
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鼻腔黏膜P物质(SP)、CGRP、VIP的表达情况 | 第86-94页 |
4.1 三次迎香穴埋线后,大鼠鼻黏膜SP表达情况 | 第86-88页 |
4.2. 三次迎香穴埋线后,大鼠鼻黏膜CGRP的表达情况 | 第88-90页 |
4.3 三次迎香穴埋线后,大鼠鼻黏膜VIP的表达情况 | 第90-92页 |
4.4 三次迎香穴埋线干预,大鼠鼻黏膜SP、CGRP和VIP的变化规律 | 第92-93页 |
4.5 迎香穴埋线干预与辣椒素干预结果对比 | 第93-94页 |
5 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神经组织SP、CGRP、VIP基因表达情况 | 第94-97页 |
5.1 扩增曲线 | 第94-95页 |
5.2 熔解曲线 | 第95-96页 |
5.3 PCR检测结果 | 第96-97页 |
五、讨论 | 第97-113页 |
1. 穴位埋线的研究 | 第97-99页 |
1.1 穴位埋线的历史沿革 | 第97-98页 |
1.2 穴位埋线的作用 | 第98页 |
1.3 穴位埋线的应用现状 | 第98-99页 |
2 实验选穴依据 | 第99-101页 |
2.1 中医对迎香穴的认识 | 第99-100页 |
2.2 现代研究对迎香穴的认识 | 第100-101页 |
2.3 大鼠迎香穴的特点 | 第101页 |
3. 实验操作及安全性评估 | 第101-104页 |
3.1 迎香穴埋线材料选择 | 第101-102页 |
3.2 迎香穴埋线周期的选择 | 第102页 |
3.3 迎香穴埋线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 第102-103页 |
3.4 麻醉用药的选择 | 第103页 |
3.5 行为学评分方法 | 第103页 |
3.6 实验安全性评估 | 第103-104页 |
3.7 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 第104页 |
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4-107页 |
4.1 迎香穴埋线可改善AR大鼠行为学评分 | 第104页 |
4.2 迎香穴埋线可改善AR大鼠鼻黏膜病变程度 | 第104-105页 |
4.3 迎香穴埋线对AR大鼠鼻黏膜神经肽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4 迎香穴埋线降低AR大鼠鼻黏膜中神经肽含量与辣椒素滴鼻干预效果相当 | 第106-107页 |
4.5 迎香穴埋线可下调AR大鼠神经肽基因表达水平 | 第107页 |
5. 迎香穴埋线调节变应性鼻炎神经源性炎症的机制探讨 | 第107-113页 |
5.1 迎香穴埋线调节变应性鼻炎神经源性炎症的路径 | 第107-109页 |
5.2 迎香穴埋线调节变应性鼻炎神经源性炎症的方式 | 第109-111页 |
5.3 穴位埋线的机制探讨方向 | 第111-113页 |
六、结论 | 第113页 |
七、问题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件一:综述 | 第12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6页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