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鼻窦炎口服液对急性鼻-鼻窦炎模型大鼠鼻黏膜EGF及EGFR表达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缩略词表第10-12页
引言第12-16页
第一部分 实验部分第16-60页
    1 实验材料第16-18页
        1.1 实验动物第16页
        1.2 试剂及药品第16-18页
        1.3 重要实验仪器及其他材料第18页
    2 实验方法第18-21页
        2.1 造模及分组方法第18-20页
        2.2 给药方法第20页
        2.3 动物死亡报告第20-21页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第21-28页
        3.1 一般情况观察第21页
        3.2 大鼠鼻腔分泌物PH值检测第21页
        3.3 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N)百分百第21页
        3.4 鼻黏膜组织EGF表达:免疫组化测定第21-23页
        3.5 鼻黏膜组织EGFR表达:免疫组化测定第23页
        3.6 鼻黏膜组织EGFmRNA表达:RT-PCR检测第23-27页
        3.7 鼻中隔黏膜HE染色第27页
        3.8 数据处理第27-28页
    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28-37页
        4.1 一般情况观察第28页
        4.2 用药7天后大鼠鼻腔分泌物PH值检测结果第28-29页
        4.3 用药7天后各组大鼠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结果第29-31页
        4.4 用药7天后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EGF表达:免疫组化测定第31-32页
        4.5 用药7天后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EGFR表达:免疫组化测定第32-33页
        4.6 用药7天后各组大鼠鼻粘膜组织EGFmRNA的表达:RT-PCR检测第33-35页
        4.7 用药7天后各组大鼠鼻粘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附图片)第35-37页
    5 讨论第37-60页
        5.1 关于动物模型第37-44页
            5.1.1 关于实验动物的选择第37-38页
            5.1.2 关于造模方法的选择第38-40页
            5.1.3 关于细菌菌种的选择第40页
            5.1.4 关于对照药物的选择第40-44页
        5.2 西医对鼻-鼻窦炎的认识第44-47页
            5.2.1 急性鼻-鼻窦炎(ARS)的发病机制第44-45页
            5.2.2 急性鼻-鼻窦炎(ARS)的诊断及治疗第45-47页
        5.3 中医对鼻渊的认识第47-54页
            5.3.1 古代文献对鼻渊的认识第47-48页
            5.3.2 病因病机第48-50页
            5.3.3 鼻渊的治法方药第50-54页
        5.4 鼻窦炎口服液对模型大鼠作用机理探讨第54-60页
            5.4.1 鼻窦炎口服液可以降低鼻-鼻窦炎大鼠鼻分泌物PH值第54页
            5.4.2 鼻窦炎口服可降低鼻-鼻窦炎大鼠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绝百分比(N%)第54-55页
            5.4.3 鼻窦炎口服液对大鼠鼻黏膜组织EGF表达的影响第55-56页
            5.4.4 鼻窦炎口服液对大鼠鼻黏膜组织EGFR表达的影响第56-58页
            5.4.5 鼻窦炎口服液对大鼠鼻黏膜组织EGFmRNA表达的影响第58-60页
第二部分 熊大经教授关于鼻腔“五度辩证”理论总结第60-68页
    2.1 “五度辩证”的结构第61-62页
        2.1.1 始于《内经》第61页
        2.1.2 立足解剖第61页
        2.1.3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第61-62页
        2.1.4 以“取象比类”为方法第62页
    2.2 “五度辩证”的内容与应用第62-66页
        2.2.1 “五度辩证”的内容第62-65页
            2.2.1.1 下鼻甲、下鼻道归属于肺第62-63页
            2.2.1.2 中鼻甲、中鼻道归属于肝胆第63-64页
            2.2.1.3 外鼻、鼻尖、鼻翼、鼻前庭归属于脾胃第64页
            2.2.1.4 利特尔氏区归属于心第64-65页
            2.2.1.5 鼻顶归属于肾第65页
        2.2.2 “五度辩证”的临床应用第65-66页
    2.3 “五度辨证”研究思路第66页
        2.3.1 立足结构特点第66页
        2.3.2 把握生命特征第66页
        2.3.3 避免机械划分第66页
    2.4 “五度辩证”的临床意义第66-68页
        2.4.1 复兴中医鼻科技术第66-67页
        2.4.2 发展中医鼻科学理论第67页
        2.4.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中医鼻科学的发展第67-68页
结论第68-69页
问题与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件1 综述第76-91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附图第91-94页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苹果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高压二氧化碳诱导Escherichia coli O157:H7亚致死与细胞复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