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发酵鱼制品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发酵鱼制品的分类 | 第10-11页 |
1.2.2 发酵鱼制品中的优势微生物 | 第11页 |
1.2.3 发酵鱼制品的品质特征 | 第11-14页 |
1.3 乳酸菌发酵剂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 第14-15页 |
1.3.2 乳酸菌发酵剂的筛选原则 | 第15-16页 |
1.3.3 乳酸菌发酵剂的应用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温度对自然发酵鱼茶品质以及菌群分布的影响 | 第18-33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20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18页 |
2.2.2 药品与试剂 | 第18-19页 |
2.2.3 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3.1 自然发酵鱼茶的生产工艺 | 第20页 |
2.3.2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3.3 质构测定 | 第20-21页 |
2.3.4 鱼茶产酸特性的测定 | 第21页 |
2.3.5 微生物菌落计数 | 第21-22页 |
2.3.6 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 第22页 |
2.3.7 冗余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3-32页 |
2.4.1 不同温度下自然发酵鱼茶的质构特性 | 第23-24页 |
2.4.2 不同温度下自然发酵鱼茶的产酸特性 | 第24-26页 |
2.4.3 不同温度下自然发酵鱼茶的微生物计数结果 | 第26-28页 |
2.4.4 不同温度下自然发酵鱼茶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28-31页 |
2.4.5 冗余分析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鱼茶中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性能评价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5页 |
3.2.1 实验菌种 | 第33页 |
3.2.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33-34页 |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4-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3.3.1 乳酸菌的筛选鉴定 | 第35-37页 |
3.3.2 OD_(600nm)-cells/mL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7页 |
3.3.3 乳酸菌的耐盐性评价 | 第37-38页 |
3.3.4 乳酸菌的耐酸性评价 | 第38页 |
3.3.5 乳酸菌的耐胆盐性评价 | 第38页 |
3.3.6 乳酸菌的抑菌性评价 | 第38-39页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9-45页 |
3.4.1 乳酸菌的测序鉴定结果 | 第39-40页 |
3.4.2 OD_(600nm)-cells/mL标准曲线 | 第40页 |
3.4.3 乳酸菌的耐盐性分析 | 第40-41页 |
3.4.4 乳酸菌的耐酸性分析 | 第41-43页 |
3.4.5 乳酸菌的耐胆盐性分析 | 第43-44页 |
3.4.6 乳酸菌的抑菌性分析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发酵剂对鱼茶品质以及菌群分布的影响 | 第46-60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48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46页 |
4.2.2 药品与试剂 | 第46-47页 |
4.2.3 仪器与设备 | 第47-4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4.3.1 发酵剂的准备 | 第48页 |
4.3.2 接种发酵鱼茶的生产工艺 | 第48页 |
4.3.3 样品采集 | 第48-49页 |
4.3.4 产酸特性测定 | 第49页 |
4.3.5 微生物菌落计数 | 第49页 |
4.3.6 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 第49页 |
4.3.7 可挥发性物质检测 | 第49-50页 |
4.3.8 聚类分析方法 | 第50页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0-59页 |
4.4.1 发酵剂对鱼茶产酸特性的影响 | 第50-53页 |
4.4.2 发酵剂对鱼茶微生物生长趋势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3 发酵剂对鱼茶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4 发酵剂对鱼茶风味的影响 | 第55-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9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