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食源性细菌的简介 | 第10-11页 |
1.2 绿脓菌素 | 第11-13页 |
1.2.1 绿脓菌素作为毒力因子 | 第11-12页 |
1.2.2 绿脓菌素作为信号分子 | 第12-13页 |
1.3 生物被膜 | 第13-16页 |
1.3.1 生物被膜的结构 | 第13-15页 |
1.3.2 生物被膜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简介 | 第16-20页 |
1.4.1 SECM的实验装置 | 第17-18页 |
1.4.2 SECM的基本原理 | 第18页 |
1.4.3 SECM的工作模式 | 第18-19页 |
1.4.4 SECM扫描图示 | 第19-20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1页 |
1.5.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 绿脓菌素在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过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2.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2.2 实验主要菌种 | 第22页 |
2.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2.4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22-2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5-31页 |
2.3.1 绿脓菌素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以及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 绿脓菌素在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及变化 | 第26-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绿脓菌素对食源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2.2 实验菌种 | 第34-35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2.4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35-3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3.3.1 不同浓度绿脓菌素对3种食源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2 外源抗氧化试剂对绿脓菌素介导的大肠杆菌生长影响 | 第40-42页 |
3.4 讨论 | 第42-44页 |
3.4.1 不同浓度绿脓菌素对3种食源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2 外源抗氧化试剂对绿脓菌素介导的大肠杆菌生长影响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4 绿脓菌素对不同体系连续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成膜影响研究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4.2.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46页 |
4.2.2 实验主要菌种 | 第46页 |
4.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6-47页 |
4.2.4 实验步骤与方法 | 第47-49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9-55页 |
4.3.1 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溶液体系连续培养过程中成膜相关研究 | 第49-54页 |
4.3.2 NaCl体系中添加绿脓菌素连续培养铜绿假单胞菌菌膜的研究 | 第54-55页 |
4.4 讨论 | 第55-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5 总结 | 第57-60页 |
5.1 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5.2 创新点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A 英语缩写词表 | 第68-7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