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酵母自溶 | 第8-9页 |
·酵母自溶概念及原理 | 第8页 |
·酵母自溶对啤酒质量的影响 | 第8-9页 |
·防治酵母自溶的措施 | 第9页 |
·酵母自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酵母自溶与细胞壁代谢关系 | 第9-10页 |
·酵母自溶的应用 | 第10页 |
·立题背景与立题意义 | 第10-11页 |
·立题背景 | 第10-11页 |
·立题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2-22页 |
·材料 | 第12-14页 |
·主要材料 | 第12-13页 |
·主要仪器 | 第13-14页 |
·实验方法 | 第14-19页 |
·啤酒酵母染色体DNA 的提取 | 第14页 |
·啤酒酵母 β-1,3-葡聚糖合成酶 fks1 和铜抗基因 cup1 的扩增 | 第14-15页 |
·fks1 与 pMD-18-T Vector 载体连接 | 第15页 |
·大肠杆菌E. coli JM 109 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程序 | 第15页 |
·大肠杆菌重组质粒的抽提 | 第15-16页 |
·重组质粒鉴定 | 第16页 |
·啤酒酵母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程序 | 第16页 |
·转化子筛选培养基的确定 | 第16-17页 |
·阳性转化子鉴定 | 第17页 |
·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17页 |
·细胞壁β-葡聚糖的提取测定 | 第17页 |
·样品制备 | 第17-18页 |
·菌种扩大培养步骤 | 第18页 |
·麦汁的制备 | 第18页 |
·主酵实验 | 第18页 |
·后酵实验及成品啤酒 | 第18页 |
·生长性能试验 | 第18-19页 |
·工程菌G-03/C 及出发菌的继代培养 | 第19页 |
·主要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氨基酸的测定 | 第19页 |
·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 第19页 |
·α-氨基氮的测定 | 第19页 |
·总氮的测定 | 第19-20页 |
·甲醛氮的测定 | 第20页 |
·死亡率的测定 | 第20页 |
·细胞形态和细胞浓度 | 第20页 |
·热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20页 |
·絮凝性的测定(光密度改良法) | 第20页 |
·羰基化合物含量(TBA 值) | 第20-21页 |
·光法测定DPPH 清除率 | 第21页 |
·分光法测定TRAP | 第21页 |
·SI (Stability Index) 系数 | 第21页 |
·啤酒风味保鲜期的预测 | 第21页 |
·啤酒常规发酵指标的测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2-35页 |
·构建fks1缺陷型的啤酒酵母基因工程菌 | 第22-27页 |
·啤酒酵母fks1、cup1 获得 | 第22-23页 |
·PCR 产物的TA 克隆以及序列测定 | 第23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3-25页 |
·目的片段的获得 | 第25页 |
·酵母菌的转化以及转化子的验证 | 第25-26页 |
·工程菌的遗传稳定性初步分析 | 第26页 |
·工程菌细胞壁β-葡聚糖初步分析 | 第26页 |
·工程菌与原菌电镜切片分析 | 第26-27页 |
·酵母自溶判定指标的初步建立 | 第27-32页 |
·酵母自溶的分析 | 第27-28页 |
·酵母自溶对α-氨基氮的影响 | 第28-29页 |
·酵母自溶对氨基酸的影响 | 第29页 |
·酵母自溶对总氮的影响 | 第29-30页 |
·酵母自溶指标的建立 | 第30页 |
·酵母自溶指标的验证 | 第30-31页 |
·工程菌与原菌的自溶性能比较 | 第31-32页 |
·工程菌G-03/C 生理特性及发酵性能分析 | 第32-35页 |
·工程菌与原菌的生长性能比较 | 第32页 |
·工程菌与原菌的生理性能比较 | 第32页 |
·工程菌和对照菌发酵性能比较 | 第32-33页 |
·工程菌和对照菌主要老化指标比较 | 第33-34页 |
·工程菌和出发菌成品啤酒品评 | 第34-35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