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9页 |
缩写符号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1-43页 |
1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1 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 | 第21-24页 |
1.1.1 羊毛硫抗生素 | 第22页 |
1.1.2 非核糖体合成肽类 | 第22-24页 |
1.1.3 其他抗菌物质 | 第24页 |
1.2 抗菌脂肽plipastatin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2 NRPSs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2.1 定点突变 | 第25-26页 |
2.2 模块替换 | 第26页 |
2.3 模块插入 | 第26-27页 |
2.4 模块删除 | 第27页 |
3 COM结构域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4 抗菌脂肽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4.1 基因敲除的影响 | 第29页 |
4.2 信号蛋白的调控 | 第29-30页 |
4.3 营养物质的调控 | 第30-31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3页 |
第二章 COM结构域点突变修饰及新型脂肽的合成 | 第43-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2页 |
1.1 材料 | 第43-45页 |
1.1.1 菌株与质粒 | 第43页 |
1.1.2 培养基 | 第43-44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1.2 方法 | 第45-52页 |
1.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45页 |
1.2.2 COM结构域质粒载体的构建 | 第45-47页 |
1.2.3 COM结构域点突变质粒载体的构建 | 第47-49页 |
1.2.4 枯草芽孢杆菌PB2-L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49页 |
1.2.5 突变子的筛选 | 第49-50页 |
1.2.6 菌株培养条件及发酵方法 | 第50页 |
1.2.7 脂肽类抗菌物质的提取 | 第50页 |
1.2.8 HPLC测定脂肽类型 | 第50-51页 |
1.2.9 脂肽提取物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效果 | 第51页 |
1.2.10 液质联用(LC-MS/MS)鉴定脂肽类型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2.1 点突变质粒载体的构建 | 第52页 |
2.2 突变子的PCR验证 | 第52-53页 |
2.3 点突变菌株发酵液抗菌物质的检测 | 第53-54页 |
2.4 脂肽提取物对指示菌的抑制效果 | 第54页 |
2.5 液质联用(LC-MS/MS)鉴定脂肽类型 | 第54-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三章 COM结构域删除和置换法修饰及新型脂肽的合成 | 第61-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1.1 材料 | 第61-62页 |
1.1.1 菌株与质粒 | 第61页 |
1.1.2 培养基 | 第61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61-62页 |
1.2 方法 | 第62-64页 |
1.2.1 COM结构域删除和置换质粒载体的构建 | 第62页 |
1.2.2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62-63页 |
1.2.3 突变子的筛选 | 第63页 |
1.2.4 菌株培养条件及发酵方法 | 第63-64页 |
1.2.5 脂肽类抗菌物质的提取 | 第64页 |
1.2.6 液质联用(LC-MS/MS)鉴定脂肽类型 | 第64页 |
1.2.7 脂肽粗提物对指示菌的抑制效果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75页 |
2.1 COM结构域供体删除修饰与新型脂肽的合成 | 第64-66页 |
2.2 COM结构域供体置换修饰与新型脂肽的合成 | 第66-71页 |
2.3 COM结构域供体删除和置换修饰与新型脂肽的合成 | 第71-74页 |
2.4 新型脂肽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四章 Surfactin合成酶基因敲除对plipastatin合成的影响 | 第79-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6页 |
1.1 材料 | 第79-80页 |
1.1.1 菌株与质粒 | 第79页 |
1.1.2 培养基 | 第79-80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80页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0页 |
1.2 方法 | 第80-86页 |
1.2.1 敲除surfactin载体的构建 | 第80-81页 |
1.2.2 枯草芽孢杆菌PB2-L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81-82页 |
1.2.3 突变子的筛选 | 第82页 |
1.2.4 菌株培养条件及发酵 | 第82-83页 |
1.2.5 脂肽类抗菌物质的提取 | 第83页 |
1.2.6 脂肽粗提物对指示菌的抑制效果 | 第83页 |
1.2.7 HPLC测定脂肽含量 | 第83-84页 |
1.2.8 液质联用(LC-MS)检测脂肽类型 | 第84页 |
1.2.9 转录组分析 | 第84-85页 |
1.2.10 逆转录定量PCR分析 | 第85-86页 |
1.2.11 转录组数据上传 | 第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4页 |
2.1 敲除surfactin载体的构建 | 第86-87页 |
2.2 srf基因的敲除 | 第87-88页 |
2.3 敲除前后菌株发酵液对指示菌的抑制效果 | 第88页 |
2.4 敲除前后菌株发酵液抑菌提取物的鉴定 | 第88-90页 |
2.5 敲除前后菌株转录组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第90-91页 |
2.6 枯草芽孢杆菌PB2-L和PB2-LS10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 | 第91-94页 |
3 讨论 | 第94-9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五章 信号蛋白和营养物质对Plipastatin合成调控的影响 | 第99-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1.1 材料 | 第99-100页 |
1.1.1 菌株与质粒 | 第99页 |
1.1.2 培养基 | 第99-100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100页 |
1.2 方法 | 第100-101页 |
1.2.1 AbrB基因的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100页 |
1.2.2 枯草芽孢杆菌PB2-L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100页 |
1.2.3 敲除菌株的筛选 | 第100页 |
1.2.4 菌株培养条件及发酵方法 | 第100页 |
1.2.5 Plipastatin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1.2.6 HPLC测定plipastatin的含量 | 第101页 |
1.2.7 数据处理 | 第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3页 |
2.1 AbrB基因敲除对plipastatin合成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2.2 糖对plipastatin合成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2.2.1 糖分的影响 | 第103页 |
2.2.2 蔗糖浓度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2.3 氨基酸对plipastatin合成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2.4 酵母膏添加量对plipastatin合成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2.5 金属离子对plipastatin合成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2.5.1 金属盐离子的初筛 | 第107-108页 |
2.5.2 金属盐离子的复筛 | 第108页 |
2.6 发酵条件对plipastatin合成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2.7 Plipastatin合成营养因子的筛选 | 第109-111页 |
2.8 响应曲面优化与验证 | 第111-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全文结论 | 第119-12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1-123页 |
展望 | 第123-12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5-127页 |
附录 | 第127-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