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1-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0页
    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2 细菌主要的4种耐药机制第17-19页
        2.1 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机制第17-18页
        2.2 外排泵机制第18页
        2.3 靶标位点突变机制第18-19页
        2.4 酶解作用机制第19页
    3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第19-26页
        3.1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第19-22页
        3.2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第22-23页
        3.3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第23-25页
        3.4 霍乱弧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第25-26页
    4 总结与展望第26-28页
    5 课题引出第28-30页
第二章 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比较第30-39页
    1 引言第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2.1 副溶血性弧菌的培养第31页
        2.2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检测第31-32页
        2.3 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2页
        2.4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基因的检测第32页
        2.5 副溶血性弧菌多位点测序分型分析第32页
    3 结果第32-37页
        3.1 食品与临床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表型比较第33-34页
        3.2 食品与临床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基因型比较第34-35页
        3.3 基于多位点测序分型分析食品与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差异第35-37页
    4 讨论第37页
    5 结论第37-39页
第三章 一种诱导副溶血性弧菌产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的方法第39-47页
    1 引言第3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2.1 材料第40页
        2.2 方法第40-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45页
        3.1 左氧氟沙星敏感型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筛选第42-43页
        3.2 诱导副溶血性弧菌获得左氧氟沙星耐药性第43-44页
        3.3 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菌株的保藏第44-45页
        3.4 副溶血性弧菌左氧氟沙星获得耐药性的验证第45页
    4 结论第45-47页
第四章 敏感型与获得耐药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性状变化研究第47-57页
    1 引言第4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7-51页
        2.1 实验菌株第47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7-48页
        2.3 菌种的活化以及接种液的制备第48页
        2.4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检测第48页
        2.5 副溶血性弧菌微观结构观察第48页
        2.6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动力学参数的获得第48-49页
        2.7 副溶血性弧菌运动性检测第49页
        2.8 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制备第49-50页
        2.9 数据处理第50-5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1-55页
        3.1 敏感型与获得性耐药型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变化第51页
        3.2 扫描电镜观察副溶血性弧菌微观结构第51-52页
        3.3 纯培养中敏感型与获得性耐药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生长动力学参数的比较第52-53页
        3.4 敏感型与获得性耐药型的副溶血性弧菌运动性结果第53-54页
        3.5 敏感型与获得性耐药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变化研究第54-55页
    4 结论第55-57页
第五章 全基因组测序追踪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微进化机制第57-70页
    1 引言第57-5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2.1 菌株来源第58页
        2.2 副溶血性弧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精细图的制作第58-59页
        2.3 副溶血性弧菌VPD14与VPD14M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59-61页
        2.4 副溶血性弧菌VPD14与VPD14M的抗生素抗性(CARD)分析第6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3.1 副溶血性弧菌VPD14与VPD14M基因组的基本特征第61-62页
        3.2 副溶血性弧菌VPD14与VPD14M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第62-65页
        3.3 副溶血性弧菌VPD14与VPD14M抗生素抗性(CARD)分析结果第65-68页
    4 结论第68-70页
全文总结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信息化创新应用研究--以A银行为例
下一篇:自媒体视域下的企业“网红”式营销传播模式研究--以“海尔”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