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4页 |
1.3.1 构式“V+—下”的本体研究 | 第9-13页 |
1.3.2 构式“V+—下”的偏误分析和汉语教学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语料库检索法 | 第14-15页 |
1.4.3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1.5 语料说明 | 第15-16页 |
第2章 构式“V+—下”的语法分析 | 第16-32页 |
2.1 构式“V+—下”的语义和语用分析 | 第16-17页 |
2.2 构式“V+—下”的动词分析 | 第17-24页 |
2.2.1 动作动词 | 第18-21页 |
2.2.2 非动作动词 | 第21-24页 |
2.3 构式“V+—下”的宾语分析 | 第24-28页 |
2.3.1 “—下1”和“—下2”与语序的选择 | 第24-25页 |
2.3.2 体词性宾语和非体词性宾语与语序的选择 | 第25-27页 |
2.3.3 音节与语序的选择 | 第27-28页 |
2.4 离合词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第3章 构式“V+—下”的偏误分析 | 第32-54页 |
3.1 构式“V+—下”的偏误类型 | 第32-49页 |
3.1.1 问卷调查 | 第33-41页 |
3.1.2 偏误类型 | 第41-49页 |
3.2 构式“V+—下”的偏误原因 | 第49-52页 |
3.2.1 母语负迁移 | 第50页 |
3.2.2 目的语泛化 | 第50-51页 |
3.2.3 构式“V+—下”自身的复杂性 | 第51-52页 |
3.2.4 汉语其他语法结构的影响 | 第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构式“V+—下”的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 | 第54-68页 |
4.1 构式“V+—下”的教学建议 | 第54-59页 |
4.1.1 主观角度 | 第54-57页 |
4.1.2 客观角度 | 第57-59页 |
4.2 构式“V+—下”的教学设计 | 第59-67页 |
4.2.1 教学案例一 | 第59-62页 |
4.2.2 教学案例二 | 第62-64页 |
4.2.3 教学案例三 | 第64-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