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和理论依据 | 第19-27页 |
一、 研究的对象 | 第19-20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20-2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7-28页 |
二、 调查分析法 | 第28页 |
三、 对比分析法 | 第28页 |
第五节 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一、 国内关于汉语教材编写针对性不强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二、 《体验汉语基础教程》的研究情况 | 第30-32页 |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32页 |
四、 本文的研究空间 | 第32-35页 |
第二章 《体验汉语基础教程》概述 | 第35-50页 |
第一节 《体验汉语基础教程》的编写情况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教材的培养目标和编写理念 | 第37-38页 |
一、 培养目标 | 第37页 |
二、 编写理念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教材编排的体例和内容 | 第38-48页 |
一、 句子 | 第38-40页 |
二、 词语 | 第40-41页 |
三、 课文 | 第41-45页 |
四、 语法、注释 | 第45-46页 |
五、 汉字 | 第46-47页 |
六、 综合练习 | 第47-48页 |
第四节 《体验汉语基础教程》评价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体验汉语基础教程(泰语版)》的针对性分析 | 第50-56页 |
第一节 课文编写和选择的针对性 | 第50-51页 |
第二节 语法项目的针对性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注释、翻译的针对性 | 第52-53页 |
第四节 生词、练习、文化点的针对性分析 | 第53-54页 |
第五节 教材形式设计的针对性分析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体验汉语基础教程(泰语版)》“针对性问题”调查与分析46 | 第56-66页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56页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56页 |
第三节 调查过程 | 第56-57页 |
第四节 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57-66页 |
一、 被调查者情况 | 第57-59页 |
二、 教材语音部分的针对性 | 第59-60页 |
三、 课文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 | 第60-63页 |
四、 教材形式的针对性和教材整体满意度 | 第63-64页 |
五、 教材针对性不强的项目原因分析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体验汉语基础教程(泰语版)》编写改进建议 | 第66-72页 |
第一节 保留针对性强的项目 | 第66页 |
第二节 应特别注意语音的编排 | 第66-67页 |
第三节 课文内容和形式要有针对性 | 第67-68页 |
第四节 插图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 第68-69页 |
第五节 应加强中泰交流与合作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1页 |
附录 A | 第76-79页 |
附录 B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