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部件教学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页 |
|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现代汉字本体分析 | 第16-22页 |
| 第一节 现代汉字的特点 | 第16-18页 |
| 一、字音特点 | 第16页 |
| 二、字形特点 | 第16-17页 |
| 三、字义特点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现代汉字的三级结构 | 第18-21页 |
| 一、笔画系统 | 第18-19页 |
| 二、部件系统 | 第19-20页 |
| 三、整字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现代汉字部件与部件分析方法 | 第22-31页 |
| 第一节 部件 | 第22-25页 |
| 一、部件的定义 | 第22-23页 |
| 二、部件的分类 | 第23-24页 |
| 三、部件的组合与位置关系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部件的分析 | 第25-29页 |
| 一、拆分依据 | 第25-27页 |
| 二、拆分方法 | 第27-28页 |
| 三、部件拆分的层次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关于两个部件规范的探究 | 第29-30页 |
| 一、两个部件规范的概述 | 第29页 |
| 二、两个部件规范的差别 | 第29-30页 |
| 三、两个部件规范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部件教学法与对外汉字教学 | 第31-36页 |
| 第一节 部件教学法的提出过程及发展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部件教学法 | 第32-35页 |
| 一、部件教学法的优势 | 第32-33页 |
| 二、部件教学法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 三、部件教学法的适用阶段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部件教学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 第36-47页 |
| 第一节 留学生汉字部件书写偏误分析 | 第36-39页 |
| 一、偏误类型的界定 | 第36页 |
| 二、部件书写偏误及偏误产生原因 | 第36-39页 |
| 第二节 汉字部件的教学设计 | 第39-43页 |
| 一、教材选择 | 第39页 |
| 二、教学对象 | 第39页 |
| 三、教学原则 | 第39页 |
| 四、教学方案设计 | 第39-43页 |
| 五、教学设计总结与反思 | 第43页 |
| 第三节 教学建议 | 第43-46页 |
| 一、重视独体字教学 | 第43-44页 |
| 二、强化作为形旁和声旁的部件教学 | 第44页 |
| 三、注重对比分析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 第44-45页 |
| 四、注重趣味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