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框式介词的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二、“在X上”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语料来源 | 第20-2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0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框式介词“在X上”的语法化历程 | 第22-41页 |
第一节“在”的语法化 | 第22-30页 |
一、“在”的历时演变 | 第22-27页 |
二、“在”的共时语义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方位名词“上” | 第30-37页 |
一、“上”的历时演变 | 第30-35页 |
二、“上”的共时语义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框架的整体出现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框式介词“在X上”的句法语义分析 | 第41-58页 |
第一节 X的性质 | 第41-51页 |
一、X是体词性词语 | 第41-47页 |
二、X是谓词性词语 | 第47-50页 |
三、X是成语 | 第50-51页 |
第二节“在X上”的句法分析 | 第51-53页 |
一、句法功能 | 第51-53页 |
二、句法位置 | 第53页 |
第三节“在X上”的语义形式 | 第53-56页 |
一、基本空间义 | 第54-55页 |
二、引申义 | 第55-5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框式介词“在X上”的语用篇章功能和隐现机制 | 第58-69页 |
第一节“在X上”的语用功能和篇章功能 | 第59-62页 |
一、“在X上”的语用功能 | 第59-60页 |
二、“在X上”的篇章功能 | 第60-62页 |
第二节“在X上”的隐现和制约机制 | 第62-68页 |
一、句法因素 | 第63-65页 |
二、语义因素 | 第65-66页 |
三、其他因素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框式介词“在X上”的偏误类型分析 | 第69-84页 |
第一节“在X上”的总体偏误情况 | 第69-71页 |
一、误加 | 第69-70页 |
二、遗漏 | 第70页 |
三、误代 | 第70-71页 |
四、错序 | 第71页 |
第二节“在X上”的具体偏误分析 | 第71-83页 |
一、误加偏误分析 | 第71-75页 |
二、遗漏偏误分析 | 第75-78页 |
三、误代偏误分析 | 第78-81页 |
四、错序偏误分析 | 第81-83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框式介词“在X上”的偏误原因和教学对策 | 第84-95页 |
第一节 偏误原因分析 | 第84-91页 |
一、母语负迁移 | 第84-88页 |
二、目的语知识泛化 | 第88-89页 |
三、框式介词自身的复杂性 | 第89页 |
四、学习策略影响 | 第89页 |
五、教师引导不够 | 第89-91页 |
第二节 针对框式介词“在X上”的教学建议 | 第91-94页 |
一、加强不同语言规则对比分析 | 第92页 |
二、进一步细化对框式介词“在X上”的解释 | 第92-93页 |
三、重视框式介词“在X上”整体搭配训练 | 第93页 |
四、运用意象图式法解释方位词“上、下、里、中”的区别 | 第93-9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语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附录:中介语语料库的“在X上”偏误语料 | 第99-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