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郭沫若历史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19页
    一、选题意义及创新点第11-12页
    二、研究综述第12-15页
    三、研究视角第15-19页
第一章 文艺观论: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博弈第19-37页
    第一节 “个人”的现代冲动第19-27页
        一、两种表现第21-24页
        二、两种矛盾第24-27页
    第二节 “集体”的革命骚动第27-37页
        一、郭沫若的转向第27-29页
        二、后期文艺观发展四阶段第29-37页
第二章 内容论:剧作与时代的映照第37-57页
    第一节 作者意图与剧本表达的抵牾第37-47页
        一、 “娜拉”出走与现代启蒙第37-41页
        二、为国为民与民族认同第41-44页
        三、敷粉翻案与反现代性第44-47页
    第二节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侧影第47-57页
        一、 “现代红娘”红箫第47-50页
        二、多变 “屈原”第50-52页
        三、 “歌颂者”蔡文姬第52-57页
第三章 形式论:传统与现代的纠葛第57-77页
    第一节 史剧语言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第57-65页
        一、郭沫若之史剧语言观第57-60页
        二、郭沫若史剧语言民族性的体现第60-63页
        三、语言民族性和现代性的作用第63-65页
    第二节 戏曲之形与话剧之神的纠葛第65-77页
        一、郭沫若的戏曲活动第66-69页
        二、郭沫若历史剧与戏曲传统第69-73页
        三、戏曲之形对话剧之神的消解第73-77页
结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框式介词“在X上”研究
下一篇:“人文精神大讨论”背景下的文学批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