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缘由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缘由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 第10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3.2 语料来源 | 第10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1 形容词重叠式的本体研究 | 第10-11页 |
1.4.2 形容词重叠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1-13页 |
第2章 形容词重叠式的本体研究 | 第13-28页 |
2.1 形容词重叠式的界定 | 第13-14页 |
2.2 形容词重叠式的条件 | 第14-16页 |
2.2.1 基式形容词的音节数量 | 第14页 |
2.2.2 基式形容词的语音条件 | 第14-15页 |
2.2.3 基式形容词的构成 | 第15页 |
2.2.4 基式形容词的色彩 | 第15-16页 |
2.2.5 基式形容词的语义轻重 | 第16页 |
2.3 形容词重叠式的分类形式 | 第16-19页 |
2.3.1 AA式 | 第17页 |
2.3.2 AABB式 | 第17-18页 |
2.3.3 ABAB式 | 第18-19页 |
2.3.4 A里AB式 | 第19页 |
2.3.5 ABB式 | 第19页 |
2.4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 第19-25页 |
2.4.1 句法功能 | 第20-23页 |
2.4.2 组合功能 | 第23-25页 |
2.5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功能 | 第25-28页 |
2.5.1 程度意义 | 第25-26页 |
2.5.2 状态意义 | 第26页 |
2.5.3 主观态度 | 第26-28页 |
第3章 形容词重叠式的偏误分析 | 第28-37页 |
3.1 偏误的分类及错误观点分析 | 第28-32页 |
3.1.1 重叠形式的错误 | 第28页 |
3.1.2 重叠条件的误用 | 第28-29页 |
3.1.3 缺“de”或与“de”搭配不当 | 第29-30页 |
3.1.4 与“了”、“着”、“过”搭配不当 | 第30-31页 |
3.1.5 句中位置不当 | 第31页 |
3.1.6 与程度副词的使用不当 | 第31-32页 |
3.1.7 本不该使用重叠却误用重叠 | 第32页 |
3.2 产生偏误的原因 | 第32-37页 |
3.2.1 教材编写上的安排不当 | 第32-34页 |
3.2.2 教师教学上的处理不当 | 第34-35页 |
3.2.3 学生学习上的认识不足 | 第35页 |
3.2.4 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 | 第35-37页 |
第4章 形容词重叠式的教学策略及方法 | 第37-44页 |
4.1 教学策略 | 第37-39页 |
4.1.1 合理编排教材知识点 | 第37-38页 |
4.1.2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 第38页 |
4.1.3 合理运用学生母语和目的语对比 | 第38-39页 |
4.2 方法 | 第39-40页 |
4.2.1 全面系统地讲解知识点 | 第39页 |
4.2.2 因材施教 | 第39-40页 |
4.2.3 创造不同的目的语环境 | 第40页 |
4.2.4 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 | 第40页 |
4.3 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第40-44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4-45页 |
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44页 |
5.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形容词重叠式的问卷调查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