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1 DNA损伤修复 | 第15-18页 |
1.1.1 DNA损伤 | 第15页 |
1.1.2 细胞核DNA修复机制 | 第15-16页 |
1.1.3 线粒体DNA修复机制 | 第16-18页 |
1.2 MMS19蛋白 | 第18-20页 |
1.2.1 MMS19蛋白结构 | 第18-19页 |
1.2.2 MMS19蛋白功能 | 第19页 |
1.2.3 MMS19蛋白定位 | 第19-20页 |
1.2.4 MMS 19与疾病 | 第20页 |
1.3 相关蛋白介绍 | 第20-25页 |
1.3.1 TFIIH复合物结构 | 第20-22页 |
1.3.2 MMXD复合物结构 | 第22页 |
1.3.3 XPD蛋白 | 第22-23页 |
1.3.4 热休克蛋白 | 第23-25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5-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31页 |
2.1.1 细胞株 | 第25页 |
2.1.2 菌株 | 第25页 |
2.1.3 质粒载体 | 第25页 |
2.1.4 抗体信息 | 第25-26页 |
2.1.5 引物序列 | 第26-27页 |
2.1.6 siRNA序列 | 第27页 |
2.1.7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27-28页 |
2.1.8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1.9 试剂配方 | 第29-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45页 |
2.2.1 质粒构建 | 第31-35页 |
2.2.2 细胞实验 | 第35-36页 |
2.2.3 过表达细胞系建立 | 第36-37页 |
2.2.4 ATP水平检测 | 第37页 |
2.2.5 细胞凋亡检测 | 第37页 |
2.2.6 长片段PCR | 第37-38页 |
2.2.7 大量提取线粒体 | 第38-39页 |
2.2.8 蛋白实验 | 第39-43页 |
2.2.9 银染 | 第43-45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3.1 MMS19低表达影响线粒体氧化损伤修复能力 | 第45-46页 |
3.2 MMS19过表达HeLa S3细胞系构建 | 第46-47页 |
3.3 线粒体蛋白免疫共沉淀反应 | 第47-48页 |
3.4 银染结果 | 第48-49页 |
3.5 质谱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6 MMS19与ANT蛋白相互作用 | 第50-53页 |
3.6.1 免疫共沉淀验证MMS19与ANT蛋白相互作用 | 第50页 |
3.6.2 ANT2在线粒体氧化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 | 第50-52页 |
3.6.3 MMS19与ANT2在ATP水平变化和凋亡过程具有相似功能 | 第52-53页 |
3.7 免疫共沉淀验证MMS19与SSBP1蛋白相互作用 | 第53页 |
3.8 免疫共沉淀验证MMS19与HSP70蛋白相互作用 | 第53-55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