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引言 | 第9-14页 |
| ·选题缘起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2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对比 | 第14-19页 |
| ·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的区别 | 第14-16页 |
| ·非语言交际的非结构性 | 第15页 |
| ·非语言交际的连续性 | 第15页 |
| ·非语言交际的丰富性 | 第15-16页 |
| ·非语言交际的真实性 | 第16页 |
|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联系 | 第16-19页 |
| ·替代功能 | 第16-17页 |
| ·补充功能 | 第17页 |
| ·重复功能 | 第17页 |
| ·调节功能 | 第17-18页 |
| ·抵触功能 | 第18-19页 |
| 3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及语用失误 | 第19-25页 |
|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 第19-21页 |
| ·手势 | 第19页 |
| ·表情 | 第19-20页 |
| ·副语言 | 第20-21页 |
| ·非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失误 | 第21-25页 |
|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探源 | 第22-23页 |
| ·非语言交际的潜意识性 | 第23-25页 |
| 4 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符号 | 第25-30页 |
| ·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 第25-26页 |
| ·非语言符号有利于教学信息得以顺利传递 | 第25页 |
| ·非语言符号有利于组织、优化教学 | 第25页 |
| ·非语言符号可以加大教学信息密度 | 第25-26页 |
| ·教师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 第26页 |
| ·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 第26-30页 |
| ·中国化体态语与学生习惯的冲突应尽量避免 | 第27页 |
| ·加深对学生体态语所隐含的文化意义的理解 | 第27-28页 |
| ·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要兼顾群体特殊性 | 第28页 |
| ·非言语交际在教学方法中的体现 | 第28-30页 |
| 5 对留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 第30-38页 |
| ·从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方面的分析 | 第30-31页 |
| ·留学生习得过程中的问题 | 第31-32页 |
| ·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 第31页 |
| ·留学生的人际关系 | 第31-32页 |
| ·留学生的心理接受性 | 第32页 |
| ·对留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建议 | 第32-38页 |
| ·教学方面 | 第33-35页 |
| ·教师素质的培养 | 第35-36页 |
| ·教材方面 | 第36-38页 |
| 6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