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写词对照表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便秘概述 | 第9-10页 |
1.1.1 便秘的发病机制 | 第9-10页 |
1.1.2 便秘的微生物疗法 | 第10页 |
1.2 双歧杆菌概述 | 第10-12页 |
1.2.1 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 第11页 |
1.2.2 双歧杆菌的基因组学 | 第11-12页 |
1.3 双歧杆菌与便秘 | 第12-14页 |
1.3.1 双歧杆菌在缓解便秘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2 双歧杆菌缓解便秘的机制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6-17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16页 |
2.1.2 细胞和实验动物 | 第1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2.1.4 培养基 | 第17页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7-24页 |
2.3.1 双歧杆菌的活化和制备 | 第17-18页 |
2.3.2 人工模拟胃肠液耐受能力测定 | 第18页 |
2.3.3 粘附能力测定 | 第18页 |
2.3.4 抑菌能力测定 | 第18页 |
2.3.5 功能性低聚糖利用能力评价 | 第18-19页 |
2.3.6 动物实验设计 | 第19页 |
2.3.7 小鼠健康指数测定 | 第19-20页 |
2.3.8 小鼠首粒黑便排便时间测定 | 第20页 |
2.3.9 小鼠小肠推进率测定 | 第20页 |
2.3.10 血清中胃肠调节肽浓度测定 | 第20页 |
2.3.11 盲肠/结肠内容物和粪便中SCFAs浓度测定 | 第20页 |
2.3.12 小鼠结肠HE染色 | 第20-21页 |
2.3.13 粪便菌群多样性和组成测定 | 第21页 |
2.3.14 双歧杆菌肠道定殖能力测定 | 第21-23页 |
2.3.15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CCFM760的抗生素耐药性测定 | 第23页 |
2.3.16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CCFM760的相关基因分析 | 第23页 |
2.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4-44页 |
3.1 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研究 | 第24-28页 |
3.1.1 双歧杆菌对人工模拟胃肠液耐受能力 | 第24-25页 |
3.1.2 双歧杆菌对HT-29细胞的粘附能力 | 第25页 |
3.1.3 双歧杆菌的抑菌能力 | 第25-26页 |
3.1.4 双歧杆菌对功能性低聚糖的利用能力 | 第26-27页 |
3.1.5 主成分分析 | 第27-28页 |
3.2 不同双歧杆菌对小鼠便秘的缓解作用 | 第28-39页 |
3.2.1 不同双歧杆菌对小鼠健康指数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2 不同双歧杆菌对小鼠粪便含水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2.3 不同双歧杆菌对小鼠首粒黑便排便时间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4 不同双歧杆菌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5 不同双歧杆菌对小鼠血清中胃肠调节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6 不同双歧杆菌对小鼠盲肠/结肠内容物和粪便中SCFAs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7 不同双歧杆菌对便秘小鼠结肠组织的影响 | 第34页 |
3.2.8 不同双歧杆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34-38页 |
3.2.9 综合分析 | 第38-39页 |
3.3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CCFM760的菌株特性解析 | 第39-44页 |
3.3.1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CCFM760的小鼠肠道定殖能力 | 第39-40页 |
3.3.2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CCFM760的安全性评价 | 第40-41页 |
3.3.3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CCFM760的基因组学研究 | 第41-43页 |
3.3.4 小结 | 第43-4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附录I: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附录Ⅱ:小肠推进和基因测序相关的图表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