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戏剧音乐理论论文--歌剧、歌舞剧音乐论文

格林卡歌剧《伊万·苏萨宁》演唱的民族化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对象第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5页
        1.3.1 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2 文献评述第15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6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1.5.1 创新之处第16-17页
        1.5.2 不足之处第17-18页
第2章 总体分析:俄罗斯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第18-33页
    2.1 民族乐派及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发展第18-21页
        2.1.1 民族乐派第18页
        2.1.2 俄罗斯民族乐派产生的历史背景第18-19页
        2.1.3 俄罗斯民族歌剧发展的时代背景第19-21页
    2.2 格林卡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第21-23页
        2.2.1 格林卡生平第21-22页
        2.2.2 格林卡的音乐创作第22-23页
    2.3 歌剧《伊万·苏萨宁》的创作背景及剧情分析第23-33页
        2.3.1 歌剧《伊万·苏萨宁》的创作背景第23-24页
        2.3.2 歌剧《伊万·苏萨宁》的剧情分析第24-33页
第3章 形式分析:歌剧《伊万·苏萨宁》音乐特征第33-38页
    3.1 戏剧化的艺术表现第33-35页
    3.2 民族化的艺术风格第35-36页
    3.3 多元化的创作手法第36-38页
第4章 人物分析:歌剧《伊万·苏萨宁》中三位主角的角色形象第38-57页
    4.1 三位主角的戏剧形象塑造第38-44页
        4.1.1 苏萨宁的音乐形象塑造第38-40页
        4.1.2 安东尼达的形象塑造第40-42页
        4.1.3 万尼亚的形象塑造第42-43页
        4.1.4 三位主演的戏剧形象的艺术价值第43-44页
    4.2 三位主角的音乐形象分析第44-57页
        4.2.1 苏萨宁演唱咏叹调《朝霞啊,你快升起》的音乐分析第44-49页
        4.2.2 安东尼达咏叹调《我悲伤啊,我痛苦》音乐形象分析第49-51页
        4.2.3 万尼亚咏叹调《我可怜的老马》音乐形象分析第51-54页
        4.2.4 三位主角音乐形象分析的美学价值第54-57页
第5章 唱段分析:歌剧《伊万·苏萨宁》中三位主角的主要唱段第57-61页
    5.1 苏萨宁咏叹调《朝霞啊,你快升起》分析第57-59页
    5.2 安东尼达咏叹调《我悲伤啊,我痛苦》分析第59-60页
    5.3 万尼亚咏叹调《我可怜的老马》分析第60-61页
第6章 价值分析:歌剧《伊万·苏萨宁》对民族化发展的贡献及启示第61-70页
    6.1 歌剧《伊万·苏萨宁》对歌剧民族化发展的贡献第61-63页
        6.1.1 对俄罗斯歌剧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影响第61-62页
        6.1.2 对俄罗斯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第62-63页
    6.2 歌剧《伊万·苏萨宁》在当下语境中民族性转向的价值启示第63-70页
        6.2.1 对歌剧民族化发展的重要启示第63-66页
        6.2.2 真切和现实主义原则第66-67页
        6.2.3 民族性的美学意义第67-70页
结语第70-7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71-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徐晓钟戏剧艺术论
下一篇:影片《黑与白》创作实践与音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