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教学法、教学工作论文

赞比亚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方法第10页
    1.4 研究范围第10页
    1.5 语料来源第10-11页
    1.6 介词偏误研究综述第11-14页
        1.6.1 偏误分析理论的研究第11-12页
        1.6.2 介词本体研究第12-13页
        1.6.3 介词偏误研究第13-14页
第2章 对象类介词偏误分析第14-27页
    2.1 介词“对”的偏误分析第14-17页
        2.1.1 介词“对”的位置偏误第14-15页
        2.1.2 介词“对”的遗漏偏误第15-16页
        2.1.3 介词“对”的替换偏误第16-17页
    2.2 介词“向”的偏误分析第17-21页
        2.2.1 介词“向”的误加第18-19页
        2.2.2 介词“向”的遗漏偏误第19-20页
        2.2.3 介词“向”的替换偏误第20-21页
    2.3 介词“给”的偏误分析第21-25页
        2.3.1 介词“给”的误加第21-22页
        2.3.2 介词“给”的遗漏偏误第22-23页
        2.3.3 介词“给”的位置偏误第23-24页
        2.3.4 介词“给”的替换偏误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介词偏误产生的原因第27-32页
    3.1 受母语的影响第27-28页
    3.2 汉语知识的泛化第28页
    3.3 教学方式的影响第28-30页
    3.4 教材内容的不足第30页
    3.5 学习方法的不恰当第30-31页
    3.6 受学生汉语水平影响第31-32页
第4章 教学策略第32-37页
    4.1 重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第32页
    4.2 重视跨文化交际问题第32-33页
    4.3 加强教学引导第33-35页
        4.3.1 系统教学第33页
        4.3.2 比较教学第33-34页
        4.3.3 语境教学第34页
        4.3.4 循序渐进的教学第34-35页
    4.4 教材编写方面第35-36页
        4.4.1 注重注释第35页
        4.4.2 关注分级第35-36页
        4.4.3 注重配合第36页
    4.5 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第36-37页
第5章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附录第4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图式理论下英文品牌的中文翻译策略研究
下一篇:汉语副词“再”与印尼语副词“Lagi”对比研究